简介:摘要: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面对胃癌的威胁,病人要经过一个对疾病理解并接受治疗的复杂心理适应过程。护士术前为病人提供相关治疗信息,运用交流技巧,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心理干预,给病人以心理支持,从而提高了手术的耐受性和手术配合度,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身心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三联疗法作为一线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根除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全国9个中心接受胃镜检查并诊断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的H. pylori阳性患者共497例,采用分段随机法分为3组,进行H. pylori初次根除治疗。A组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三联疗法(10 d后继续仅予布拉氏酵母菌至14 d);B组采用铋剂四联疗法(10 d);C组采用三联疗法(10 d)。患者均在第44天行13C-尿素呼气试验。分别观察H. pylori根除率、第14及44天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纳入的497例患者中,男229例,女268例,年龄18~69(46.1±11.8)岁,共472例(A组158例、B组159例、C组155例)完成试验。意向性(ITT)分析:A组H. pylori根除率为77.8%(126/162),B组为80.1%(137/171),C组为65.2%(107/164)。符合方案集(PP)分析:A组根除率为79.7%(126/158),B组为86.2%(137/159),C组为69.0%(107/155)。三组间ITT及PP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TT:χ2=11.14,P<0.01;PP:χ2=13.86,P<0.01)。各组两两比较,ITT及PP分析A、B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第14天时,A、B组嗳气症状评分缓解程度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44天时,A组腹胀、嗳气症状评分缓解程度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纳入本研究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A组腹泻发生率低于另外两组(均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三联疗法作为一线方案对NUD患者初次H. pylori治疗具有较好的根除效果,并在症状缓解上有优势,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临床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止血带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股四头肌形态及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单侧、初次TKA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分为止血带组和非止血带组,每组各4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四头肌厚度、硬度及大腿周径的差异。结果止血带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69.1±5.1)岁;非止血带组男9例,女31例,年龄(67.4±5.3)岁。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股四头肌厚度、硬度以及大腿周径[x¯±s或M(Q1,Q3)]分别为(2.76±0.69)cm、25.20(17.83,32.90)m/s、54.00(51.13,56.00)cm。止血带组与非止血带组患者中术后股四头肌厚度分别为(2.78±0.76)cm、(2.73±0.61)cm,术后股四头肌硬度[M(Q1,Q3)]分别为24.00(17.15,33.13)m/s、25.20(18.68,32.85)m/s,术后大腿周径[M(Q1,Q3)]分别为54.00(49.75,55.00)cm、54.50(52.13,57.53)cm,上述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KA术中应用止血带对术后股四头肌的形态及硬度无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腹腔镜胃肠手术,探究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精细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录的206例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康复外科护理联合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比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排气时长、排便时长、肠鸣音消失时长、禁食时长以及留院时长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83%)较对照组(18.45%)更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6.12%)较对照组(87.38%)更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精细化护理应用于腹腔镜胃肠手术护理中能够改善患者胃肠蠕动功能与心理状态,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一站式复合手术应用场景下,栓塞后循环供血动脉辅助显微切除手术对后循环参与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手术风险和预后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前瞻性、多中心脑动静脉畸形的复合手术外科队列(NCT03209804)的患者中选择存在后循环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栓塞后循环供血动脉将患者分为后循环栓塞组和后循环未栓塞组。根据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脑动静脉畸形形态学、血管构筑学特征和病灶Spetzler-Martin分级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神经功能障碍加重为主要终点事件,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为次要终点事件,比较两组间手术风险和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共计545例患者加入研究,后循环动脉参与供血者占38.3%(n=209例),后循环栓塞组42例,后循环未栓塞组167例,对两组行PSM,栓塞组纳入39例、未栓塞组纳入39例,其中男50例,女28例;年龄5~58(30±13)岁。后循环栓塞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比例高于未栓塞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6/39)比2.6%(1/39),P=0.107]。组间比较示栓塞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未栓塞组[M(Q1,Q3),650(500,1 500)ml比1 200(800,2 000)ml,P=0.002]。后循环栓塞组与后循环未栓塞组显微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7(374,521)min比424(359,601)min,P=0.865]。术后脑动静脉畸形残留[(5.1%(2/39)比7.7%(3/39),P=1.000],出血性并发症[5.1%(2/39)比0(0),P=0.494],术后缺血性并发症[10.3%(4/39)比5.1%(2/39),P=0.675],出院神经功能障碍[17.9%(7/39)比15.4%(6/39),P=0.755],1年神经功能障碍[5.1%(2/39)比2.6%(1/39),P=1.000]等各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一站式复合手术术中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后循环供血动脉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风险。栓塞后循环供血动脉未对复合手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神经功能预后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