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教育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解释国家为何采取特定的政策行动或计划而非其他方案。然而在公共政策研究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解释社会行动不论在理论视域还是研究取向上,均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以至激烈的争论,其中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因果解释与由阐释理论而衍生的意图解释之间的对立最为明显。。即使在意图解释模型内,现象学派、理性选择理论与功能主义等视域的分歧亦颇为明显。。当教育政策研究者尝试解释国家对特定政策所采取的行动或计划背后的原因与理由时,对现存众多解释模型的分歧与争议往往无所适从。本文旨在对上述各种解释模型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加以梳理及评论,并尝试整理出一个较为综合的分析架构,供从事教育政策研究以及公共政策研究的工作者参考。
简介:肯定性行动从理念来看,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积极补偿行动,以实现教育、就业等领域的人人平等为宗旨,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性别歧视,它的发端在美国可以追溯至联邦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而理念指导具体的实践则可以溯源于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作为一项具体政策,起始于肯尼迪总统执政时期,真正成形于林登·约翰逊政府,它开始从反对种族歧视、强调人人平等转向对少数族群、妇女等弱势群体在就业、教育以及公共合同承包给予一定的优待和倾斜。肯定性行动从联邦政府作为一项政策实行伊始,围绕其争议就未曾停息。而且政策的争议充满悖论,悖论后面折射的是肯定性行动在美国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简介: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从字面理解就是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有差异的土地利用政策。首先,之所以采取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是基于各地区在土地利用条件上存在明显差异;其次,实行差异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是“加强各类主体功能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控”的一个手段。从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的大改革方向来看,真正的差别化土地利用与其他市场中的差异化经营有着共同的本质,即资源的使用者会利用自身掌握的各种资源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资源利用方式。但是由于政府管理体制、产权以及税收制度等各种改革还没有跟得上区域发展脚步,所以无法实现管理和产权制度大框架一致并且稳定的基础上发挥用地者个体差别化利用土地的模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区域发展带动全国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土地作为发展的基本资源,区域的发展就从土地的运用管理开始发展,但是由于相关的基础研究不到位,使得目前我国土地政策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从而也影响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本文就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写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框架的构建。
简介:【摘要】从收入流动性分析出发研究收入分配问题时,传统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替代论的分析框架将会被进一步拓展为“经济增长-收入差距-收入流动”的新分析框架。该框架的实质在于强调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机会均等,特别是强调公民教育机会和基本医疗的健康机会的公平,不仅有利于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效率,而且还可以通过促进收入流动而缓解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压力。收入流动性可以实现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权力因素、教育资本以及制度安排依然是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的主要因素,其中权力和教育因素是所有影响城乡收入流动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机会均等,促进收入流动,才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关键与核心。[著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