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在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中,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和护理价值。方法 抽选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录的53例老年高血压病人作为研究样本,将病人按照抽签法分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单臂试验的方法,选择自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在浙江金华广福医院接受放化疗的39例食管癌患者,男32例,女7例,年龄44~82(69±9)岁。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ADC值较治疗前显著性升高[(2.03±0.42)×10⁻³ mm2/s比(1.60±0.28)×10⁻³ mm2/s],ADC值的升高程度与患者预后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 标签: 食管肿瘤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中国80%以上HCC患者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CC通常是一种富血供肿瘤,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一方面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在肿瘤局部聚集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发挥最大限度的杀伤作用,被公认为是不可切除HCC治疗的首要治疗方法。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专家们经讨论针对《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版进行更新。

  • 标签: 癌,肝细胞 栓塞,治疗性 实践指南 经动脉化疗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诱导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CIPNP)的分子机制。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1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奥沙利铂实验组(5.0%葡萄糖溶液中溶解2.4 mg/kg奥沙利铂,n=8)和对照组(等体积5%的葡萄糖溶液,n=8)。通过奥沙利铂连续给药建立大鼠CIPNP模型,测定并比较两组大鼠机械性痛觉、热痛觉过敏、冷痛觉过敏等疼痛行为学指标。采用RNA测序技术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基因转录组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奥沙利铂诱导CIPNP的分子机制。结果实验组大鼠在第7天开始出现机械痛觉异常和冷热痛觉过敏,在第14天达到最强。通过转录组测序,共定量到20 152个基因,以组间差异倍数绝对值≥2和P<0.05的标准筛选到37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其中Npy、Car3、Cdkn1a、Nts、Prc1、Ms4a7和Ecel1 7个基因为外周神经损伤疼痛相关基因。通过基因本体论功能分析,奥沙利铂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氧运输、细胞分裂、中间体、着丝粒、氧转运蛋白活性、氧结合等功能。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KEGG)分析,奥沙利铂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疟疾、非洲锥虫病、原发性免疫缺陷、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PPAR)等。结论奥沙利铂可能通过诱导疼痛相关基因以及相关信号通路引起外周神经性疼痛。

  • 标签: 奥沙利铂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转录组测序
  • 简介:摘要:案例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下对于教育要求的一个诠释,它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情况下同时,提升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本文从传统教学的问题入手,让在中西医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结合临床案例,使教学发挥课堂更有活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希望位于希望对于从事医学教育的老师有一些参考价值。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案例式教学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65例(年龄18~75岁),放疗采用调强放疗和腔内后装放射治疗,化疗采用铂类(奈达铂40 mg/m2或顺铂30 mg/m2)和紫杉醇(60 mg/m2)进行治疗,尼妥珠单抗400 mg/周。观察治疗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随访1、2年的临床疗效(每3个月评价1次)。结果治疗后61例患者可影像学评估,最佳疗效评价显示:肿瘤完全消退为完全缓解(CR)43例(70.5%)、部分缓解(PR)(肿瘤体积缩小≥30%)9例(14.8%)、肿瘤进展(PD)(肿瘤增大≥20%) 6例(9.8%)和肿瘤无进展(SD)3例,客观缓解率(CR+PR)为85.3%(52/61)、疾病控制率(CR+PR+SD)为95.1%(55/6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9%和79.6%。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链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人附睾上皮分泌蛋白(HE4)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安全性评估,主要不良事件为便血、腹痛、腹泻、发热、头晕等,37例是Ⅰ~Ⅱ级。结论尼妥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有较好的临床2年生存率,显著降低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临床使用安全可耐受。

  • 标签: 宫颈肿瘤 局部晚期 尼妥珠单抗 同步放化疗 肿瘤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CT)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LNR)的影响,以及分析LNR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128例ⅢA-N2期NSCLC患者的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两组,观察组(64例)进行NCT+手术治疗,对照组(64例)直接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和生存情况。根据LNR和N2淋巴结状态分亚组,进行亚组生存分析。并对观察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在转移淋巴结数量、淋巴结阳性患者率和LNR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8±2.1比4.9±2.4、92.2%比100%、19.1%比22.4%(均P<0.05);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低LNR亚组均比高LNR亚组具有更好的PFS和OS(均P<0.05)。观察组非多站N2淋巴结转移者具有更好的PFS和OS(均P<0.05)。观察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低LNR患者具有更好的2年PFS和OS(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NR越高,死亡(HR=2.178,95%CI: 1.025~4.626,P=0.043)和进展(HR=2.130,95%CI: 1.123~4.038,P=0.021)的风险越大。结论NCT能够改善ⅢA-N2期NSCLC患者的预后和降低LNR,LNR有望可能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 标签: 药物疗法,联合 ⅢA‑N2期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疗和化疗顺序对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患者疗效的影响,为个体化制定放化疗方案提供量化评估方法。方法中国淋巴瘤协作组(CLCG)从全国21家医院收集2000年1月至2019年9月初治的2 008例接受放化疗的早期(Ⅰ/Ⅱ期)E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 417例,女591例,年龄2~83(42±14)岁。根据放化疗顺序将患者分为先放疗组(388例)和先化疗组(1 620例)。生存估计采用Kaplan-Meier法,使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和识别影响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别构建两种疗法的预后预测模型,并使用该模型预测全部患者的个体化死亡风险,以确定适宜每例患者的放化疗方案。结果先放疗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74.2%(95%CI:69.6%~79.2%),先化疗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69.7%(95%CI:67.1%~72.4%);先放疗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虽然数值上高于先化疗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HR=0.84(95%CI: 0.68~1.05),P=0.133]。筛选出年龄、性别、美国东部合作肿瘤组(ECOG)评分、乳酸脱氢酶(LDH)、Ann Arbor分期、原发肿瘤侵犯(PTI)等6个变量作为独立预后因素(先化疗组:HR分别为1.01、1.25、2.07、0.77、1.34、1.49,均P<0.05;先放疗组:HR 分别为1.02、1.31、1.66、0.78、1.37、1.29,均P>0.05)。全部患者接受先放疗方案的5年期望死亡风险的均值低于接受先化疗方案(26.8%比30.2%,P<0.001)。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采用先放疗方案和先化疗方案的预测死亡风险存在个体化差异。结论Ⅰ/Ⅱ期ENKTCL患者采用先放疗方案的期望预后优于采用先化疗方案。根据个体患者的临床特征量化评估放化疗顺序对其死亡风险的差异性影响,有助于临床为该患者制定最佳的放化疗方案。

  • 标签: 淋巴瘤, 结外NK-T细胞 放射疗法 化学疗法 个体化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初治Ⅲ/Ⅳ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资料。9例患者采用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P-Gemox-De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方案,4周期治疗结束后,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评估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总有效率为9/9,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3例。主要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6例患者出现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未见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

  • 标签: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药物疗法,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1(XRCC1)基因多态性对接受奥沙利铂为基础辅助化疗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18例R0切除术后接受奥沙利铂为基础辅助化疗的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5例,女93例,年龄18~78岁。留取患者的外周血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用来进行XRCC1多态性基因分型及XRCC1基因的mRNA表达分析。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分析基因型和预后的相关性,通过χ²检验分析方法探讨基因型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21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9(0.3~7.3)年,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4.4年,中位总生存期(OS)为5.5年。XRCC1基因rs1799782位点的分布频率为:GG基因型占62.4%(136/218),GA型占33.0%(72/218),AA型占4.6%(10/218),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21,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905)。后续的分析将GA和AA型患者合并,GG基因型和GA/AA基因型患者的DFS[M(95%CI)]分别为5.2(4.5~5.9)年和3.8(3.2~4.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943,P=0.008)。两种基因型患者的OS[M(95%CI)]分别为6.0(5.3~6.7)年和4.5(3.9~5.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538,P=0.010)。GA/AA基因型患者的PBMC中XRCC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为3.8±0.6,高于GG型患者的2.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0,P<0.001)。结论XRCC1基因rs1799782位点可能通过介导XRCC1基因mRNA的表达,从而影响接受奥沙利铂为基础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1基因 多态性 预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