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核苷(酸)类似物(NAs)是最常用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药物,但其很难使患者HBsAg消失。近年的一些研究发现,小部分HBeAg阴性CHB患者在NAs停药后可继发血清HBsAg阴转(即功能性治愈或临床治愈),并据此提出“停药-治愈”(stop-to-cure)策略。尽管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已知的停药后血清HBsAg阴转相关因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NAs疗程长短、停药时的HBsAg和HBV RNA水平及人种差异等。本文特就HBeAg阴性CHB患者的最佳停药时机、预测停药复发的潜在标志物及停药-治愈的可能机制进行讨论,并对再治疗时机等提出建议。
简介:摘要随着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的使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子宫颈腺癌相对发病率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子宫颈腺癌是一组具有不同组织形态、病因学、分子驱动因素和临床结果的异质性肿瘤,有效的病理分类系统对其防治策略的精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近年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将病因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国际子宫颈腺癌诊断标准和分类(IECC)和基于浸润模式的Silva分类系统对子宫颈腺癌的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为子宫颈腺癌新分类提供了一定的遗传学证据,分子检测有望成为分类和预后评估工具,并为确定适合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本文就近年子宫颈腺癌病理学分类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研究经腹和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对比情况,用以判别何种检查方式可以更加全面的诊断子宫肌瘤,避免导致误诊和漏诊。选取山东省立三院从2021年6月到2022年3月之间入院并确诊患有子宫肌瘤病症的40位患者,同时进行经腹部彩超和经阴道彩超的检测,将两次彩超结果进行对比。经阴道超声检测诊断结果的总体准确性较经腹超声为高,经阴道超声检测对子宫肌瘤检测的结果远远大于经腹超声,但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准确性远优于经腹超声。
简介:摘要: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面对胃癌的威胁,病人要经过一个对疾病理解并接受治疗的复杂心理适应过程。护士术前为病人提供相关治疗信息,运用交流技巧,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心理干预,给病人以心理支持,从而提高了手术的耐受性和手术配合度,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身心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2015年子宫内膜癌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通过数据质量审核和评估,纳入2011—2015年各年份中质量控制合格的肿瘤登记数据,提取子宫内膜癌病例。将子宫内膜癌发病病例分为子宫内膜样癌、非子宫内膜样癌、其他和不明确的病理类型。分地区、年龄别分层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2015年全国人口数据估计全国子宫内膜癌发病和死亡例数。根据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计算世标率。结果2011—2015年纳入分析的质量控制合格的登记处分别为158、176、239、235和231个,登记覆盖人口约为4.88亿人,其中城市地区约2.55亿人,农村地区约2.33亿人。2015年全国估计新发子宫内膜癌53 600例,发病率为7.74/10万,世标率为5.13/10万,城市地区发病率(9.15/10万)高于农村地区(6.20/10万)。估计死亡10 700例,死亡率为1.60/10万,世标率为0.98/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1.78/10万)高于农村地区(1.40/10万)。实际发病病例中,有70.92%(23 641例)为子宫内膜样癌,5.13%(1 709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23.95%(7 982例)为其他和不明确的病理类型。全部病例发病年龄为(55.9±10.6)岁,其中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病年龄[(55.7±10.0)岁]小于非子宫内膜样癌[(57.7±10.8)岁](P<0.001)。城市地区各病理类型的发病年龄均高于农村地区(P<0.001)。实际死亡病例的死亡年龄为(63.9±12.5)岁,城市地区病例死亡年龄[(65.3±12.5)岁]高于农村地区[(61.4±12.2)岁](P<0.001)。结论我国城市、农村地区子宫内膜癌疾病负担存在差异,应分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政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分子分型在术后辅助治疗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196例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且病理分期为Ⅰ期的E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分子分型EC患者术后选择辅助治疗方案的差异。结果196例患者的年龄为(55.1±10.2)岁,体质指数(BMI)为(26.0±3.9)kg/m2;POLE突变型19例(9.7%),错配修复系统缺陷型(dMMR)28例(14.3%),无特异性分子谱型(NSMP)142例(72.4%),p53突变型(p53abn)7例(3.6%)。不同分子分型EC患者术后选择辅助治疗方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OLE突变型、dMMR型和NSMP型EC患者术后选择放疗,或者放化疗联合方案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2 5),p53abn型EC患者术后选择辅助放疗方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但术后选择放化疗联合治疗方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53abn型患者选择放化疗联合方案的比例高于非此型别患者[5/7比14.4%(27/188)]。结论EC分子分型中的p53abn型患者术后选择放化疗联合治疗方案可能性更大。
简介:摘要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好,生存率较高,但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较差,5年总生存率不足20%。对于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没有公认的基于共识的指南,临床迫切需要解决此领域的问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是由基于组织学参数如组织学亚型和分级、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和分期等风险分层进行,然而,这些特征可能难以评估,甚至在妇科病理学专家间缺乏共识。子宫内膜癌的4个分子亚群:POLE(超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型(MSI)(高突变型)、高拷贝数(浆液性癌样)和低拷贝数组(宫内膜样)组。子宫内膜癌不同分子分型不仅表现出明显的分子和病理特征,而且在临床结果上也存在显著差异,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本文将介绍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其与免疫治疗的相关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腹腔镜胃肠手术,探究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精细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录的206例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康复外科护理联合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比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排气时长、排便时长、肠鸣音消失时长、禁食时长以及留院时长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83%)较对照组(18.45%)更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6.12%)较对照组(87.38%)更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联合精细化护理应用于腹腔镜胃肠手术护理中能够改善患者胃肠蠕动功能与心理状态,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肌酐(Scr)水平对早期子宫颈腺癌(ADC)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05—2015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99例早期AD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77.5(57.0,114.0)个月,失访11例(5.5%),复发19例(10.1%),死亡17例(9.0%)。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早期AD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约登指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数值为截断(cut-off)值,同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相关因素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99例患者年龄[M(Q1,Q3)]为44.0(39.0,50.0)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1期16例(8.0%),ⅠA2期4例(2.0%),ⅠB1期147例(74.0%),ⅠB2期13例(6.5%),ⅡA1期19例(9.5%)。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Scr升高与早期ADC患者术后是否无瘤生存相关,HR值(95%CI)分别为4.570(1.625~12.854)、1.065(1.006~1.128)(均P<0.05);亦与术后是否死亡相关,HR值(95%CI)分别为4.412(1.458~13.350)、1.076(1.012~1.144)(均P<0.05)。Scr的最佳临界值为75.2 μmoI/L;以Scr为指标绘制ROC曲线,无瘤生存率AUC=0.677(95%CI:0.608~0.742,P=0.006),总生存率AUC=0.677(95%CI:0.607~0.741,P=0.012)。结论术前Scr水平是早期ADC患者的无瘤生存或死亡的相关因素;对于术前Scr>75.2 μmoI/L的早期ADC患者,提示预后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XNDC17表达与子宫内膜浆液性癌(UP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2016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55例UPS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UPSC患者TXNDC17和自噬分子BECN1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特征患者累积生存率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XNDC17表达与UPS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55例患者年龄M[(Q1,Q3)]为63(49,79)岁,其中有43.6%(24例)已经是晚期(Ⅲ/Ⅳ期),32.7%(18例)患者浸润深肌层。28例(50.9%)患者TXNDC17高表达,自噬分子BECN1表达不同的患者,其TXNDC17表达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TXNDC17和BECN1共同高表达患者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更高、肌层浸润深度更深(P=0.013、0.009)。TXNDC17高表达(37.4%比91.5%)、FIGO Ⅲ/Ⅳ期(44.1%比70.1%)、深肌层浸润(36.1%比75.4%)、BECN1高表达(0比83.0%)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均较低(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肌层浸润深度、TXNDC17表达与UPSC患者治疗后是否生存相关,HR值(95%CI)分别为4.163(1.392~12.453)、6.900(1.532~31.081)(均P<0.05)。结论TXNDC17的高表达与UPSC的不良预后相关;TXNDC17和BECN1共同高表达患者多为FIGO Ⅲ/Ⅳ期和深肌层浸润。TXNDC17可能是UPSC治疗中1个潜在的预测因子或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