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古-k韵尾字与二合无音au、ou、ai、ei的对应,从现代汉语的情况看,是北纬37°以北地区方言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北纬37°以南地区的汉语方言中,根本不存在这种对应。本文以文献和方言资料为依据,认为古-k韵尾字与二合元音的对应在历史上曾经普遍分布于北纬37°南北的广大地区。只是由于后来(大约从北宋开始)在北纬37°以南发生了新一轮的语音变化(二合元音au、ai等趋于单化),而在北纬37°以北则没有发生,这才造成了两个方言区现在的上述差异。本文还以为,共同语读书音的发展滞后于口语音的现象有助于推测口语音中一些变化产生的时代;现代北京方言中古药、铎、觉、陌、麦、职等韵的所谓文读,也并非从北京方言自身中发展出来,而是来自洛阳、开封方言较新阶段的读音。
简介: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境内通行的本地话(以下简称“太白方言”)中的“太没有X”结构可以分为“太没有NP”、“太没有人VP”和“太没有VP”三种类型。其中的“没有”可以被替换为“没”,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被替换为“没有得”。在会话中,NP还可以承前省略。与普通话相比,太白方言“太没有NP”中的NP多指具体的人、物或词语;“太没有VP”中的VP则多指人们具体的行为动作;“太没有NP”和“太没有VP”都不表达强烈的情感,意思分别与普通话的“不太有NP”(或“不大有NP”)、“没太VP”大致相当,以至于太白方言语料中检索不到“不太有NP”(或“不大有NP”)、“没太VP”这样的用例。
简介:摘要随着我省新课改的发展,近几年的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效果显著。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变化显著。以往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毫无兴趣可言。学习英语成了一种参加高考的负担,学生拼命学,教师拼命讲,但效果不佳。实施新课改以来,教学模式有所转变,课堂上不在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是学生课堂活动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对话者,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那么,这种模式能不能有进一步的突破?能不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经过反复思考,反复实践,反复改进,江苏省连云港市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科特点,结合山东兖州一中的三步六段——“35+10”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出全新的课堂教学“三案六环节”,于2009年度下学期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推广,实施几个月以来,在我校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取得了一定成果。
简介:<正>称谓强烈地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念,与整个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密切相关,确实值得研究。社会的变动引起社会和语言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名与实之间的不协调,反映在现在的称谓上便是有实无名和名实不符的变异现象比较突出。因而出现缺环与泛化的混乱。今天,几乎每个人都有在某种场合下找不到合适的称谓陷入尴尬局面的经验。这里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原因。语言学工作者对称谓的不断涌现不能充当“交通警察”,指手划脚,强求一致。由于交际上的需要,最终总会有合适的称谓出现的。语言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当称谓发生局部混乱,暂时失去平衡时,它能主动调节,从局部的无序走向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