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特殊身份犯作为一种犯罪类型,在我国刑法中,以单独犯罪为模式进行了规定,因此,单独犯状态的特殊身份犯的定罪量刑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即可。但当特殊身份犯与共同犯罪问题联系起来,对于无特殊身份者与有特殊身份者该如何定罪量刑,就显得比较棘手。因为在单独特殊身份犯罪的场合,由于特殊身份犯所侵害的犯罪客体一般主体没有侵害的可能性,没有此种特殊身份的人无法构成特殊身份犯罪,而当无特殊身份的人与有特殊身份的人共同实施身份犯罪时,应该依据什么样的原则定罪量刑?有特殊身份者之身份这一特定要素对共同犯罪究竟会发生怎样的作用?作者在本文拟就此一问特作为研究题目作一探讨。
简介:如果没有我们的声音,就没有合唱,如果没有歌曲,就没有开花的树林。——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女性问题是世界问题,女性是历史场上的缺席者与失语者。阿蕾自觉立于性别身份上,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女性小说中的婚姻家庭为主要写作题材。在彝族的传统习俗中,还有许多因性别差异产生对女性的歧视,例如彝族婚嫁中唱给出嫁女儿的民间叙事诗《阿依阿芝》,无疑教导女性遵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这样的民俗文化被阿蕾潜移默化地接收着,同时另一种新文化——现代文化意识让阿蕾明白女性要争取平等、独立与自由。《嫂子》的原型就来源于作者熟知的地域,作者的目的就是将问题揭不出来,在笔下发掘女性自身的"劣根性",同时也借助
简介: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与再现问题总是交织在一起,人们往往借助再现将某些类别的人(比如女人)纳入其中或排斥在外,从而象征性地标示不同类别的人(比如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相同性与差异性。在相同性与差异性被标示的过程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也被生产出来。同时,与女性可能采取的身份或认同位置有关的意义也得以生产出来。社会性别正是基于男性与女性的严格对立来再现性别身份与性别关系的。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几乎都涉及到“他者”身份的建构问题,女性身份往往呈现出本质化、单一性的特征。不过,这种本质化的单一身份只是性别政治的一种假想,“再现内部所构成的东西总是要受到延宕、动摇和序列化”,各种身份亦随之不断变化、发展,女性的“他者”身份问题亦开始浮出历史表层。
简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一部借旅行叙事来表达成长主题的小说。由于小说上下两部分分别聚焦于意大利旅行和英国本土生活,其叙事连贯性和主题统一性一直备受争议。这主要是由于对旅行叙事的狭义界定和对旅行隐喻的不完全理解造成的。这种局限性导致以往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凝视活动在主人公露西的身份建构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延续旅行叙事和实现旅行隐喻的一个关键手段,凝视活动在小说上下两部分贯穿始终。围绕凝视客体和凝视主体的"意义"和"真实性"问题,小说描述了露西在凝视对象、凝视方式和凝视关系上的转变,展现了她在凝视活动中对他人身份进行识别和分化、对自我身份加以认识和定位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