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作为文学理论经典,《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称《讲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纪念《讲话》,弘扬《讲话》精神,成为2012年思想文化战线一项重要活动。今年是《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各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重温《讲话》精神5月19日至22日,中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与湘潭大学联合主办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恰逢其时。笔者亲历年会,聆听学术界名家学术观点,并参与会议交流发言,感受颇深。第一,代表范围广,来自全国21省市区;第二,学术单位档次高,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几十家单位;第三,知名学者专家多,陆贵山、刘中树、董学文教授等亲临大会。

  • 标签: 《讲话》精神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 记忆 思想文化战线
  • 简介: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仅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一脉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不过他们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以此来维护社会规范秩序;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观点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润色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今天,就传播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继承有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之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

  • 标签: 传播经典
  • 简介:在文学史上,有些作品是因为被读者反复阅读而成了经典,有些则是因为先被经典化,才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去阅读。平心而论,莫言的《檀香刑》应该属于后者。随着十多年来新作的不断涌现以及莫言本人的笔耕不辍,这部出版于2001年的长篇小说本来只在文学圈内被人提及,它曾经在社会上激起的轰动效应,也远不如作家本人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丰乳肥臀》。然

  • 标签: 莫言 生死疲劳 诺贝尔文学奖 经典化 讲述方式 汪洋恣肆
  • 简介:1970年代兴起的“文学经典之争”让人发现了文学经典背后的文化问题,推动了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但其偏于文化研究一端的缺失导致了向文学研究回归的新动向,这种迹象在1990年代参与争论的几位代表人物那里已显露端倪。约翰·杰洛瑞、哈罗德·布鲁姆和乔纳森·卡勒都表达了在经典建构问题上回到文学和美学、保持一个文学和美学焦点的诉求。而他们的共同诉求又隐含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正有助于推动“文学经典之争”趋于一种合理的解决途径。

  • 标签: 文学经典之争 文学研究 回归 杰洛瑞 布鲁姆卡勒
  • 简介: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世界文坛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文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文学艺术,英国文学发展源远流长,按照时间划分,可分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新古典主义文学、维多利亚时代文学、20世纪初期的近现代文学,不同历史时期均产生不少的经典英语文学作品。

  • 标签: 文学作品 阅读方法 英语 文艺复兴时期 维多利亚时代 英国文学
  • 简介:坚持中华精神家园是我们思考“世界一体化”的立足点。诗圣杜甫在丰富汉语、描写乡土、抒写报国志向、由精英阶层走向人民、在达穷进退中坚守安身立命情操等五大方面留下了丰富人文遗产。这些人文遗产使杜甫、杜诗成为中华精神家园中的常青树。

  • 标签: 杜甫 精神家园 常青树
  • 简介:三联书店2012年8月推出的“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是国内难得的自然文学翻译的上乘之作。无论从几位作家的地位及其作品的影响力还是从美国自然书写的历史语境等方面来看,这套丛书的选题实属经典。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看,丛书的书名、人称代词以及部分段落的译法又彰显出整体译文的准确性和生态示范性,因此特别值得推荐。

  • 标签: 美国自然文学 生态 经典性 翻译
  • 简介:以民间传统的形式表现革命的内容是十七年电影的突出特点。老一代电影工作者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将传奇色彩、抒情笔调、民歌乡曲注入时代的脉搏,创作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开创了新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红色经典时代,对于今天高度发达的传媒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民间文学 红色经典 文艺宣传 电影繁荣
  • 简介:重读阿来的《尘埃落定》,发现其被读者经典化的奥秘可能有两点。一是主人公傻瓜二少爷是一位憨而智的艺术形象,具有杂糅与多义性,包含狂人、丙崽、班吉、鲍赛昂子爵夫人及本地藏族民间叙事曲等多重中外文学形象因子,属于中国四川藏族作家阿来对中国文学传统、从而也是中国文学传统对世界文学的一份独特贡献。二是"旋风"在小说中是现代中国的彻底决裂式或摧枯拉朽般的革命世纪的隐喻。旋风是历史兴亡大势即革命大趋势的实际执行者。这部小说在寓言意义上可被视为穿越古今历史迷雾的中国现代革命历史演义,既传达智者的历史反思,又不失对个体悲剧命运的悲悯情怀,其地方性与普世性的交融特点使其有可能在世界文坛释放更强的影响力。

  • 标签: 阿来 《尘埃落定》 经典化 傻瓜二少爷 旋风 革命
  • 简介:吕进诗兄并中国新诗研究所的诗友们:每年收到《中外诗歌研究》寄来的新年祝辞都会跃动,今年特别激动。这种“细雨润无声”的雨露,包容了万物的生机。《中外诗歌研究》和《诗学》办得很好。本期的万龙生对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的研究,很有意义。

  • 标签: 张诗剑 中华文化 《中外诗歌研究》 理事长 中国新诗研究所 香港
  • 简介:本文通过解读《女勇士》处于种族、性别双重边缘化他者地位的美国华裔女性的真实状况,探究华裔作家汤亭亭如何通过杂糅方法,模糊西方/东方、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平和两者矛盾,构建华裔女性新身份。

  • 标签: 二元对立 他者 华裔女性 杂糅
  • 简介:文中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追求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的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的,进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与偏好上,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由外而内,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麽经布洛陀》里所展现的壮族先民一种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内盈 生态审美意识
  • 简介:文章通过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崇尚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的详细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独特而又充满了生态审美意识的。而在《麽经布洛陀》里,壮族先民们主要是通过道德伦理来营造和谐社会,主张家庭成员之间要尊老爱幼,晚辈要孝敬长辈,要懂得感恩;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社会则要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此来保障社会成员能获得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机会,以及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