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罗兰·巴特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批评家。其理论早期属于结构主义,后期偏向后结构主义。早期注重文学语言结构研究,后期则认为文学作品不应被当作一个稳定的客体或界线分明的结构来对待,批评家的语言也已放弃了对客观性的要求。他在代表作《S/Z》中认为,使批评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可以重新改写的作品,而不是可读的作品。这样,批评家可以任意分割原来的作品,制造与原作品意义相异的语义游戏,由此读者和批评家由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从研究对象到具体研究方法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按巴特自己的话讲就是从研究“作品”转向研究“文本”,即“从视文学作品为具有确定意义的封闭实体……转向视它们为不可还原的复合物和一个永远不能被最终固定到单一的中心、本质或意义上去的无限的能指游戏。”“作品”与“文本”作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各自研究的对象,其含义及相互关系如何?巴特在其重要论文《从作品到文本》中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简介:灾难突然降临,令人惶恐不安,一股莫名的铁腥气在直觉中蔓延,生涩、坚硬,但还没有感觉到天塌下来般的黑暗与重负,因为还不知道灾难的深度,就像刀子切割肉体,看到皮肉绽开,鲜血流动,疼痛却还未到达。但疼痛紧跟其后,而且一旦到来,只能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持久。伴随疼痛而来的是对人世产
简介:在那个冬天以前,我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二爷这个人.后来我听说他去了几年东北,那个冬天是刚刚回来.我于是便明白了他为什么和村里的人不一样:他穿着马裤.那时候村里的人在我家的门口修一个戏台子,从泥场里推了泥垫起一个土台子,周围用石头砌好,准备过年演戏,我就第一次看见了二爷,他拿着铁锨从还没有完全修好的戏台子跟前走开,沿着大街向东走去,他穿着跟大家绝不一样的裤子,大家的棉裤都是裤裆和裤腿极肥大的,而他的棉裤却紧紧地绷在腿上,裤脚的两侧钉了扣子,扣子像人家的衣服似的钉成一排.那就是马裤,村子里没人穿的.穿了马裤的二爷手持铁锨沿街走去,他的两只膀子一前一后地晃动,手上的铁锨忽然舞动着玩了一个花样,像戏台子上拿了木头大刀的武将一样.
简介:[按]召存信出生于土司家庭,早年曾担任勐捧抗日中队长、勐捧土司、车里宣慰使司署议事庭庭长等职,是西双版纳封建领主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由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政策和腐败作风不满,召存信于1949年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并组织民族自卫大队与国民党九十三师"在乡军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1950年2月中旬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西双版纳。是年9月下旬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他和西双版纳末代"傣王"刀世勋一道,把象征着封建领主权力的金伞献给了毛主席。1951年1月1日,他带头在普洱地区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了名,表示要永生永世搞好民族团结,跟着共产党走到底。从1953年1月到1992年5月,他连续担任了七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从1954年到1993年,他连续七届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1993年3月至2003年2月,他连续两届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召存信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他从一个封建领主到人民公仆的转变。半个世纪以来,召存信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无论遇到多大风浪、多大挫折也不动摇。他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平易近人,虽连续当了40年州长仍是两袖清风。《从领主到公仆》是全国政协常委、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著名傣族作家征鹏同志近年来创作的一部长篇纪实作品,它通过对原全国政协常委、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召存信同志传奇一生的描写,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和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同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建国几十年来西双版纳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反映了以傣族为主体的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本刊选取其中主要章节连载,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