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4 个结果
  • 作者: 吴云荣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法国工业设计不同于德国或美国。法国人擅长设计精致对象、复杂技术产品、以及豪华用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机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国的装潢艺术和豪华产品被看作是整个欧洲的典范。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而不是巴洛克)总是与法国精神密切联系,巴洛克建筑风格实际上只出现在路易十五时代(大约17世纪)。1907年以后法国又出现了立体主义。而英德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在法国没有多大影响。法国设计师从不追求造型理论的美学原则。可以看出法国的现代设计是基于法国悠久的设计传统的,这个传统的设计内容具有强烈的法国资产阶级味道,即设计是为富裕的上层人服务的,设计的内容是繁华、奢侈的产品,设计不应该是民主的、大众的,而应该是权贵的、高尚的[1]。法国唯一的国立设计学院——法国高等工业创意学院(简称LesAtteliers,位于巴黎)国际设计中心主任里兹.戴维斯(LizDavis)曾说过:“法国的设计就是豪华的设计,高尚的设计(在法文中,设计被称为是高等文化的,包括豪华的时装、香水和化妆品、首饰和豪华的家具等等)”。这种情况自然造成法国设计,特别是与百姓生活有关的工业产品设计、普通的平面设计水平曾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法国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使法国人对于美国式的设计非常厌烦,以至于1983年正式由法国政府下令,禁止使用具有强烈美国色彩的设计(design)这个字眼,而是以式样(Stylique)取代,引起法国设计界的强烈不满和困惑,这种以民族精神取代科学的方法显然是很骇俗愚昧的。欣喜的是素喜控制的法国政府转变观念促使新的设计思潮出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阿苔尔开始投入积极生活,但她不幸在恋爱上受挫,遭人抛弃,愤而投水自杀。有幸被杂技演员“飞刀”卡波救起。出于同情,决定收她为自己节目的搭档,带她到各地巡回演出,可是在演出过程中,阿苔尔始终执著地认为“爱的机遇”,有时却随意与人厮混;但卡波始终重视友谊的纯洁,排除干扰,心无杂念,规劝阿苔尔放弃虚幻观点,正视现实、相信友谊。但阿苔尔最后决定,不能与卡波继续这样生活下去。卡波却深信,唯有他对阿苔尔的这份纯真友谊是永恒的。作者在编写过程中,逆剧作的所有旧传统,强调创作的随意性,主张作者的主观想象,因此形成当前法国电影界所主张的“后现代主义”。仅供参考。影片于1999年正式上映后,曾受到法国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该片于2000年被法国“恺撒大奖”提名为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最佳摄影、最佳剪辑奖。法国《电影手册》认为歌颂友谊的题材并不鲜见,但以这种方式来赞美纯真友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是富于独创性的。

  • 标签: 接待员 女护士 打火机 化妆品 化妆室 直升机
  • 简介:餐厅的隔壁是个法国餐馆,  那法国佬居然一撇嘴说,吃前面凉食的时候用凉的盘子

  • 标签: 法国大餐
  • 简介:  我告诉自己,即使作为外来的血液被输入到这个国家的体内,它可以在开始的时候有排斥反应,但是最终它会接受这份恩赐,并感谢和尊重因此而获得的新生.……

  • 标签: 法国门槛
  • 简介:今天发生了什么?闭上眼睛,以手掩面是无用的.似乎一切都在变糟.昨日如此强大和富裕的法国消失了.她再也不能去正视自己的责任.她的独特性受到了欧共体主义的威胁.改革是必要的,但又几乎是不可能的.法国人的自我感觉正从一流转变为二流或三流.20世纪后半期最明智最受尊敬的知识分子雷蒙·阿隆,他的继承人尼古拉·巴夫瑞兹是法国没落的预言者.今天的法国人是气馁的.

  • 标签: 法国没落
  • 简介:第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个时候,我在收音机中听到了关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电影《不屈不挠》的一些评论。有评论说:"伊斯特伍德用这样一部精彩的小成本电影解构了他在《肮脏的哈里》中留给人们的印象。"很有可能,那不是"解构"一词首次出现在对于流行文化不经意的描述之中,但对于我来说,却是第一次碰到这个词。记得当时

  • 标签: 法国理论 理论美国
  • 简介:法国理论”作为过去半个世纪里后现代话语的代表,它是“美国化”的产物。其是耶非耶的战火从法国烧向美国,然后又烧回法国,应是意料中事。弗朗索瓦·库塞的《法国理论: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公司怎样改造了美国的知识生活》所勾勒的“法国理论”新大陆旅行踪迹,因此值得重视。库塞以1997年索卡尔和布里克蒙的《知识欺诈》为“法国理论”美国接受的转折点,可以见出科学与人文的纠葛始终是余波未消。但无论考究196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讨会,以及媒体在传播“法国理论”过程中的不朽功绩,甚或通过解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碰撞,深入探究“法国理论”背后的政治动因,均可见出“法国理论”在美国何以必走学院路线。

  • 标签: 知识欺诈 霍普金斯会议 罗特林奇 马克思的幽灵
  • 简介:<正>“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法国的影子中摆脱出来,这当然与摆脱病魔不同,而是象一个孩子在童年时发现自己的父母只是些‘正直的凡人’,于是长大以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样。”1981年安德烈·柏罗(AndiéBelleau)在一本既辛辣又痛苦的笔记体小说中就是这样描述他与法国的关系的。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这个当初十分母性的法国,被罩上了一层小孩看待大人的那种神秘的光环。随后的诸多变化渐渐

  • 标签: 阴魂不散 法国 笔记体小说 弗洛伊德 魁北克文学 长时间
  • 简介:这是世界上人数最少、编制最小的特种部队,只有90人左右,专门从事反恐活动。队员们精通各种枪械,擅长徒手格斗,狙击技术尤其精湛。在执行任务时,他们总是一身黑衣,佩戴黑色面罩,非常神秘。1队员们奉命消灭小镇上的敌人,解救人质。他们必须沿途消灭2、3、3、5、6的岗哨,最后到7地下工事中集合。

  • 标签: 国家宪兵 宪兵干预 干预队
  • 简介:马歇尔·雷斯(MartialRaysse)1936年2月12日生于高尔夫-如昂-瓦罗里斯,是一位接近波普艺术的新现实主义者.1954年就读于尼斯文学院,1955年发表了第一批诗歌.此后,他一直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但他最大的愿望是要成为一名造型艺术家.

  • 标签: 当代 诗歌创作 文学 愿望 新现实主义 发表
  • 简介:《人人都找猫》的编导、法国的赛德里克·克拉比希原是读哲学的,后入法国影界,最后又入美国电影学校,获影片艺术硕士头衔。1983年,正式作为摄影师、导演投身法国影坛后,就主张“电影应该是非营利性的、省钱的”,他认为影片作者最好“少考虑意识形态、多注意邻居的日常生活,以便最终在政治上更有力量。显然,他是主张生活化的平民电影。在影片《人人都找猫》中,编导克拉比希是具体体现了他这一思想。在剧本中,克拉比希通过年轻妇女克劳埃丢失了自己的宠物─—猫,而从力求找到这猫的过程中,表现了巴黎第十一区的众生相。这一区原是一个新旧建筑兼有的街区,居民主要是普通劳动者,这里没有“英雄”事迹,也没有复杂、离奇的情节。克拉比希却通过女主人公克劳埃的行动和邻居的互助行为,让人们看到了这一街区居民的互助精神,也让人们看到了群众对环境和经济变化的形象反映。法国影评界肯定《人人都找猫》是“一幅生动的真实的生活画幅”,值得鉴赏和深思。

  • 标签: 法国 电影剧本 社会题材 当代
  • 简介:近日,与一位歌友网上交流时,得知她在马来西亚旅游,我顺便说了句,若看到有对联的景致,请帮我拍几张。没想到她真是有心人,陆续传来了一些在马来西亚拍到的对联图片,着实让我为之感动!

  • 标签: 对联 女郎 法国 马来西亚 网上交流
  • 简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一个光辉的艺术时期,其时法国艺术在欧洲占主导地位.法国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开始,它不仅在文化史,也在艺术史中激荡起汹涌的狂潮.法国印象主义以其对风景画的启迪创新,以及在光和色方面的新颖探索,占有特殊地位,影响遍及欧洲.

  • 标签: 法国 近代 风景画 印象主义 莫奈 印象画派
  • 简介:<正>十九世纪初叶,在欧罗巴旧大陆陷入绝境的人,听说美国街道都是黄金铺的,纷纷从汉堡、不来梅、哈佛尔港、那不勒斯和利物浦乘船,赴大洋彼岸金光闪烁的“乐土”。经过几周的海上颠簸,他们被运至离

  • 标签: 《美国梦》 现代剧 十九世纪初 陷入绝境 光闪烁 旧大陆
  • 简介:<正>土豆替质优而煮熟了的土豆削皮有种奇特的乐趣。在大拇指的厚肉及其他几指所握的刀身之间,你按住——切口之后——一片易碎的糙纸样的唇皮,扯向胸前,自那开胃的块根撕开。这一简单的程序,如果动作干净利落,可以带来不可言喻的满足。撕开那层薄膜所发出的微弱的声音,好听。而渐显的可食的部分也是一种悦人的发现。直到你把它弄得全然赤裸;变形了,奇怪的是,它仍是土豆——跟那个轻而易

  • 标签: 土豆 削皮 薄膜 程序 块根 刀身
  • 简介:司机看我准备过马路,因为只有第一排汽车知道我是在绿灯的时候过马路,这40秒时间司机完全可以先我过去

  • 标签: 道德法国 马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