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6 个结果
  • 简介:1中国民俗学与江原"民俗学"是在1846年由英国考古学者汤姆斯创造的.①从他第一次作为正式学术用语提出"民俗学(Folklore)"这一概念以来,在各国的学术界围绕对其概念、内容的解释,争议不断.民俗学传入中国,是在正式开始输入西洋新学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时,但此前周氏兄弟开始的共同活动(对于美术、儿童文学的关心②已经体现了对民俗的关心.正式的活动是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开始的.稍后,创刊,能够收到以"狠亵的歌谣"为代表的有关民俗的投稿,周作人的活动起了的作用,而且普通读者的积极参与也特别引人注目.③除了刘半农的被连载之外,还有江原的大量"小品"(以资料为中心的一系列短文).他广泛地收集分析有关古代仪礼、命名、身体、血液、唾沫等的迷信,以及围绕这些迷信的言行.

  • 标签: 中国民俗学 考古学 新学 西洋 五四新文化运动 学者
  • 简介:方片J胁助红桃A在小山般的孤岛上搭建起一座小木屋,用的是从狐狸丛林坠落下来的白桦树干、树枝和树叶.狐狸和人的尸体已像森林间陈年的落叶,松软而富于养份.梅花O每天早晨都踏着它们去寻觅新鲜的浆果或坚果,每天都满载而归.依据伊索城古老的传说,淫荡的人或野兽即使死后依旧拥有强大的生殖能力:那些浆果和坚果往往是尸体内部的精子或卵子的转化形式.

  • 标签: 光河
  • 简介:1975年我大学毕业留校,成了孙振的弟子.现在他已经不把曾为吾之事当作一回事,"亦师亦友"是他的理想境界.二十多年来,他最深刻的印象,他的语言、行为、灵魂总是在追求某种漫不经心的自由,但同时又在不由自主地冒险.

  • 标签: 冒险孙 孙绍振 学术风格
  • 简介:庄列植体晋唐──蒲松龄的艺术方法探源宋家庚关于蒲松龄的艺术方法问题,研究者众说纷坛,迄今还不能说是一个已经获得了统一认识的问题。建国以来,我们习惯于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艺术方法的论述来分析、评价中国古典文学。对于文学史上优秀作家、作品套用现实...

  • 标签: 蒲松龄 艺术方法 《聊斋》 《聊斋志异》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庄子》
  • 简介:多姿多彩的长篇传记文学———评《刘棠传》吴崇信拜读完郑恩波先生48万余言的《刘棠传》之后,心潮难平……我以为,该书是为大作家刘棠立传的一本佳著,是一部优秀的长篇传记文学。一真实,是传记文学的生命。《刘棠传》内容真实可信,经得起反复推敲、核实。...

  • 标签: 刘绍棠 传记文学 乡土文学 章回小说 长篇小说 主人公
  • 简介:一杨同在大厅里默默地欣赏着墙壁上的那幅画。画上,一脉小溪、一抹绿岸,一个轻蓑小笠的稚童手持钓杆,细细垂丝伸人溪中,一尾金鱼跃然灵动,口含香饵而不知已将游于釜底矣!这画的笔法轻重得宜,浓淡相间,神韵鲜活,充满情趣。杨同微微颔首,目光移了开去,慢慢

  • 标签: 宝光 笔法 金鱼 浓淡 武林 玉龙
  • 简介:晓风敲着门,从门上的裂口看进去,一件有洞的白汗衫和蓝色的平角裤头,立在眼前晃动,然后才看清人。门“哗”地开了。

  • 标签: 《纯男阿光》 文学欣赏 小说 高巍华
  • 简介:前人评论李太白诗风格,常以“飘逸”或“俊逸”称之。严羽《沧浪诗话》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当不是确论。杜子美《春日怀李白》诗有“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之句,亦未可据为定评。太自在长安从仕以前诗,其风格诚有近于飘逸,而离长安以后诗则不同。例如《梁父吟》、《雪讒诗》、《答十二寒夜独酌》及《古风五十九首》之一部分诗,皆甚沉雄郁勃,不当再以飘逸二字限之。子美怀太白诗为李杜初时交游之作,所谓清新俊逸,亦仅就当时太白诗作而言。自兖州

  • 标签: 李太白 《沧浪诗话》 庾开府 杜子美 李杜 严羽
  • 简介:1949年的时代大变动固然也在杨刚、子冈、浦熙修她们激扬文字的通讯中,在李普他们笔墨饱满的报道中,在胡风等澎湃的诗行中,但这些当年公开的文字呈现的只是大时代兴奋、激动、热烈、欢呼的一面,我们从中几乎看不到身处大时代的人们。他们个人内心的向往、情感,对陌生的未来的疑惑,以及命运的起伏,看不到他们私下的评判。日记、书信(乃至一些可靠的回忆)这些私人记录袒露的正是个人当下的心迹、他们思想的脉动,喜怒哀乐、悲欢爱憎尽在其中,没有遮掩,没有虚饰。他们的私人记录也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经过无数的白云苍狗,多少世代变迁之后,人们依然可以透过这些私人记录靠近历史,带有生命个体的体温、他们的悲伤和喜悦、快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

  • 标签: 陈光甫 生命个体 胡风 诗行 子冈 浦熙修
  • 简介:他17岁参加革命,是抗联组织者之一;他与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群是战友;是新中国第一位大工业城市的市长……在延安时他受到毛主席的关怀,他的工作曾由周总理直接安排……他就是中央纪委原常务书记韩。今年94岁的韩老,从一个少年布尔什维克到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有如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 标签: 韩光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央纪委原常务书记 人物传记
  • 简介:一1922年夏天,潘旦写成《冯小青考》初稿,趁梁启超来清华讲学之便,送梁看过,梁回一短笺,写道: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观察,持此法以治百学,蔑不济矣。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勿如鄙人之泛滥无归耳。其时潘旦23岁,已在清华学校读书9年,马上就要放洋——赴美留学。不必说梁的判断多么准确,大人物常有应酬的话,未必句句都能落到实处,然而,对一个青年学子来说,能得到梁任公的夸奖,即便是谬奖也罢,其心情之亢奋,自在情理之中。过了几年,《冯小青考》经增补改名为《小青之分析》,由新月书店出版,在“叙言”中,潘旦谦诚也不无得意地说:“不佞尝以本篇之初稿请示,承梁

  • 标签: 潘光旦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