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中国民俗学与江绍原"民俗学"是在1846年由英国考古学者汤姆斯创造的.①从他第一次作为正式学术用语提出"民俗学(Folklore)"这一概念以来,在各国的学术界围绕对其概念、内容的解释,争议不断.民俗学传入中国,是在正式开始输入西洋新学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时,但此前周氏兄弟开始的共同活动(对于美术、儿童文学的关心②已经体现了对民俗的关心.正式的活动是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开始的.稍后,创刊,能够收到以"狠亵的歌谣"为代表的有关民俗的投稿,周作人的活动起了的作用,而且普通读者的积极参与也特别引人注目.③除了刘半农的被连载之外,还有江绍原的大量"小品"(以资料为中心的一系列短文).他广泛地收集分析有关古代仪礼、命名、身体、血液、唾沫等的迷信,以及围绕这些迷信的言行.
简介:方片J胁助红桃A在小山般的孤岛上搭建起一座小木屋,用的是从狐狸丛林坠落下来的白桦树干、树枝和树叶.狐狸和人的尸体已像森林间陈年的落叶,松软而富于养份.梅花O每天早晨都踏着它们去寻觅新鲜的浆果或坚果,每天都满载而归.依据伊索城古老的传说,淫荡的人或野兽即使死后依旧拥有强大的生殖能力:那些浆果和坚果往往是尸体内部的精子或卵子的转化形式.
简介:1949年的时代大变动固然也在杨刚、子冈、浦熙修她们激扬文字的通讯中,在李普他们笔墨饱满的报道中,在胡风等澎湃的诗行中,但这些当年公开的文字呈现的只是大时代兴奋、激动、热烈、欢呼的一面,我们从中几乎看不到身处大时代的人们。他们个人内心的向往、情感,对陌生的未来的疑惑,以及命运的起伏,看不到他们私下的评判。日记、书信(乃至一些可靠的回忆)这些私人记录袒露的正是个人当下的心迹、他们思想的脉动,喜怒哀乐、悲欢爱憎尽在其中,没有遮掩,没有虚饰。他们的私人记录也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经过无数的白云苍狗,多少世代变迁之后,人们依然可以透过这些私人记录靠近历史,带有生命个体的体温、他们的悲伤和喜悦、快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
简介:一1922年夏天,潘光旦写成《冯小青考》初稿,趁梁启超来清华讲学之便,送梁看过,梁回一短笺,写道: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观察,持此法以治百学,蔑不济矣。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勿如鄙人之泛滥无归耳。其时潘光旦23岁,已在清华学校读书9年,马上就要放洋——赴美留学。不必说梁的判断多么准确,大人物常有应酬的话,未必句句都能落到实处,然而,对一个青年学子来说,能得到梁任公的夸奖,即便是谬奖也罢,其心情之亢奋,自在情理之中。过了几年,《冯小青考》经增补改名为《小青之分析》,由新月书店出版,在“叙言”中,潘光旦谦诚也不无得意地说:“不佞尝以本篇之初稿请示,承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