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张君劢的人生观与科学,《科学与人生观》第46、47页,(32)收入《科学与人生观》

  • 标签: 玄论战 科玄 论战科
  • 简介:放射与门诊部急诊室之间隔着两个大花园,两个花园之间一条笔直的林荫路把前后两幢楼连在一起.小路是两幢楼之间来去的最短距离.这条只够两三人并行的小路,平常有着奇怪的安静,偶尔有穿白大褂的医生在两幢楼之间穿行,也有病人,其实更像是家属,拿着检查单和大病历袋来去晃悠.这条路绝大多数时间属于安宁,安宁是一种包裹着的吸蚀物,对生命紧迫的争夺在这里陷入一种无声的沉溺之中.在放射与急诊室之间,真正危急的病人只在楼两侧的大路上呼啸地被搬运.

  • 标签:
  • 简介:<正>"每一位美术大师总会给绘画增加一些自己的东西.他们能使普普通通的铅笔发挥新而又新的作用.这种笔在画家手中已使用过几个世纪.这个过程还会无限期地延续下去."这是苏联著名插图画家阿·科林回顾自己多年创作经验时对铅笔讲的一番赞扬的话(见苏联《创作》杂志,1980年第8期),这与我国画家对毛笔的看法颇为相似.他晚年的作品多以铅笔、钢笔为主,效果很有我国毛笔画的韵味.

  • 标签: 创作经验 作品 苏联文学 铅笔 托尔斯泰 莫斯科
  • 简介:《星火》杂志1987年第27期公开发表了15位作家、艺术家就《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一书给雷巴夫的信.《星火》杂志编者指出,这些作家、艺术家是《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第一批读者.当时作品未能发表,他们读的是手稿.本刊受篇幅所限,只选了其中的7封信,摘要发表.此外,今年8月19日的《文学报》公布了这部作品正式发表以后作者收到的11封读者来信.这些信对《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褒贬不一,评价截然不同,我们也把其中的一部分介绍给我国读者.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品 作家 三十年代 文学范畴 每个人
  • 简介:<正>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驻中国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随即在几天内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当时,国民党政府正集中力量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对日本侵略者采取卖国政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撤至山海关内。日本侵略军乘虚而入,于9月19日占领沈阳,接着分兵侵占吉林、黑龙江。至1932年1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 标签: 日本侵略军 日本侵略者 帝国主义侵略 柳条湖 谢晋元 南满
  • 简介:“乞马———索夫!乞马———索夫!”人们隔着河岔向他喊着,“乞马———索夫!!!”人们喊得声嘶力竭,嗓子都快喊哑了,“乞马……”乞马索夫没有回答。有时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也磕磕绊绊地走到岸边,抬起手掌遮着阳光,用昏花的老眼寻找着对岸的小船。...

  • 标签: 俄罗斯 农庄 退休金 临时住所 区中心 柏油路
  • 简介:略萨发现博尔赫斯喜欢引小说家乔治·威尔斯《时间机器》中的故事,"讲一个科学家去未来世界旅行,回来时带一朵玫瑰,作为他冒险的纪念。这朵违反常规、尚未出生的玫瑰刺激着博尔赫斯的想象力,因为是他幻想对象的范例。"博尔赫斯本人则说"这未来的花朵比天堂的鲜花或梦中的鲜花更令人难以置信"。它是从未来世界带回来的,本应在未来的某一天绽放,却奇迹般地

  • 标签: 博尔赫斯 卡夫卡 小说家 卡尔维诺 科勒 幻想文学
  • 简介:最近二十年来,米·阿·布尔加夫(1891—1940)在苏联声誉日隆,成了深受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为人津津乐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和专著。布尔加夫一生坷坎,在困苦的境遇中顽强创作,直到离开人世。他集讽刺作家、幻想题材作家、现实主义作家的才华于一身,写出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现实主义作家 苏联文学 狗心 声誉日隆 玛格丽特
  • 简介: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夫斯基在俄国文化中产生了奇特的作用,对他的时代的影响是巨大的。与他同时代的评论家对他多无好感。他的风格极具吸引力,但谁又能指出其魅力所在?梅列日夫斯基的哲学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但未必具有深刻的,系统的思想。他的文学...

  • 标签: 梅列日科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国象征主义 主观批评 托尔斯泰 长篇小说
  • 简介:<正>苏联的文学艺术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美籍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夫选集。这是迄今为止收集这位著名作家的作品最多的一部选集,其中包括纳博夫的代表作《玛申卡》、《防守》、《斩首的邀请》等。纳博夫(1899—1977)生于俄国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919年随父母前往英国,后又旅居

  • 标签: 纳博科夫 苏联 俄罗斯侨民 贵族家庭 作家 代表作
  • 简介:布尔加夫是苏联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家、剧作家。他一生命运多舛。在他传奇性的一生中有一点值得人们注意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就是他和斯大林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多少为他的命运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30-40年代的苏联,许多作家的命运都与斯大林有直接或间接...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斯大林 莫斯科 剧本 作家 卢那察尔斯基
  • 简介:<正>米海伊尔·左琴这个名字对我们读者既熟悉,又陌生,他的作品受到一些人的欢迎和赞赏,同时也受到另一些人的非议和责难。左琴是位有才华,有特色的苏联作家。如果说他的复杂经历和坎坷道路使他成为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那么他的创作则可以认为是苏联文学和文学史上一个空前的、奇特的现象。他敢于独辟蹊径,独树一帜,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探索。但是随着左琴在“文海”中的“沉浮”,他的名字在苏联文坛上香过一阵之后就臭起来了,时而被人提起,时而被人遗忘:他的作品(更不必说他的全部创作了)也经历着同样的命运。

  • 标签: 左琴科 三十年代 苏联文学 苏联卫国战争 作家 作品
  • 简介:给扶战场上归来的人我们这些从战场上归来的人,不需要赞美的好话,不需要桂冠,不需要人们敬献鲜花。不,不需要这些。我们需要的是继续向前,踏上野花盛开的草地,踏上生长庄稼的田原。请不要怜悯我们,不要让我们休息,我们丝毫不觉劳累。我们正该上路长征l请不要用怜惜的目光注视我们,’不必惊讶我们的这股朝气。我们经历过战争。我们不需要休息,也不需要宁静。别用“战争参加者”这样的美称把我们惯坏l我们要用劳动去使勋章和荣誉再添异彩!我们摩拳擦掌渴望艰苦工作的到来。我们曾把大地挖遍了堑壕,此刻需要驾驶拖拉机,‘先把犁铧磨快。如今我们需要的是,斧头替代武器,把子弹的啸叫换成锯子和笔的细语。请原谅我

  • 标签: 战争 救生圈 长征 鲜花 生活中 花环
  • 简介:纳博夫是著名俄裔美国作家,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这一时间观与纳博夫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纳博夫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人公普宁、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纳博夫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 标签: 纳博科夫 主人公 小说 《普宁》 《洛丽塔》 时间观
  • 简介:<正>老作家雷巴夫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各民族友谊》1987年第4-6期)发表以后,引起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生命是从它发表的时刻开始的:读者阅读、讨论并给作者写信,等等.但是《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命运却有点特殊:小说未发表以前,作者就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这种情况是没有先例的.《星火》杂志刊登了一部分这些来信,同时在按语中指出,一些著名的文学艺术活动家读过了小说的手稿,当时小说是否能出版还悬而未决.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家 活动家 文学作品 友谊 手稿
  • 简介:论布尔加夫的讽刺艺术曾予平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主张,艺术就是使人得到新鲜感,艺术本质上的手法是奇异化。布尔加夫在文学创作上的突出贡献之一,就在于他把奇异化手法创造性地应用于讽刺艺术。他几乎总是选取最为奇特的现实,把自己的主人公置于最不寻常的外在和心理...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讽刺艺术 《大师和玛格丽特》 《魔障》 奇异化 帕乌斯托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