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正>当代诗歌正处于一个上升时期,真正的活力和潜力可能都在于那些生机勃勃的年轻新鲜力量。我觉得,要了解和判断当代诗歌,也许需要重构当代汉语诗歌新图景。关于当代诗歌的现状,最形象也最恰如其分

  • 标签: 汉语诗歌 当代诗歌 网络诗歌 南京评论 诗教 胧诗
  • 简介:库切将小说《福》的写作立场置于南非的后殖民语境中,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了后现代重写,探究了文学与现实生活即悖立又整合的张力关系。库切试图通过多重叙述、女性声音和话语权利等文字策略,凸显历史与现实、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多元性,引发了对于殖民主义语境下叙事与表征、话语与权力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思考。

  • 标签: 多重叙述 女性声音 话语权力 二元对立
  • 简介:和许多朋友们谈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诸多已被经典化的小说,总会听到类似的感叹:那个时候的小说真好写。这样的感叹大多是就作品的“文学性”而发的。《班主任》《伤痕》《李顺大造屋》乃至《平凡的世界》这些曾经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名作,无论从人物的是否复杂还是结构是否巧妙的标准考量,比起其后的很多小说都要单纯得多,甚至可以说幼稚得多。那些作品的确只能代表新时期文学的青春时期,而非成熟年代。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站在宋诗的角度去反观初唐,也会感慨当年的诗好作。

  • 标签: “文学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平凡的世界》 重构 《班主任》 新时期文学
  • 简介:这些年来不少学界同仁,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最重要的莫过于这几种:一是弘扬国学;二是恢复经学传统;三是提倡儒学;四是倡导“新子学”。这几种主张自然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相比之下,我认为还是“新子学”的提法更加适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因此,自方勇先生于2012年提出了“新子学”构想之后,

  • 标签: 传统文化 价值重构 传播 子学 主张 经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9
  • 简介:地域文化及其演化只有通过内化为小说的时空形态,在纠正中国小说史研究百年偏失的基础上重构新型的小说史模式,则三条流域轴线的交叉点则是中国小说创作与传播的

  • 标签: 偏失重构 小说史研究 模式偏失
  • 简介:20世纪80年代的中前期,随着整个国家命运的改变,我国在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艺术领域都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拨乱反正的新局面.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一批新锐的中青年学者自然也成了这一局面中的亮点.那时大家所做的,主要是重评的工作,即在过去被褒或被贬的作家、流派乃至理论主张的另一面去寻找被认为是更逼近对象的本真意义和价值.对象是大家久已熟悉的,但意义却是崭新的.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审美意识 时代精神
  • 简介:对乡土的回溯,是现代人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源头.作家们总希望在古老的乡土中找到文明的渊源,找到文明的象征以及人类的过去。陈启文的新乡土小说《河床》无疑也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 标签: 乡土小说 自我认识 《河床》 现代人 文学评论 思维方式
  • 简介:当代美国作家约瑟夫·奥尼尔在小说《地之国》中以板球为线索,再现外来移民在后“9·11”社会对抗虚无、重构秩序的历程.本文从虚无主义视角出发,借助身份认同理论分析板球运动在解决身份认同危机中的作用,反思美国霸权主义文化逻辑下的族裔关系以及秩序重构策略.本文认为,奥尼尔试图借助板球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运动形式对抗后“9·11”时代的虚无,重构民主新秩序,虽然这一设想在霸权主义语境下难以实现,但是小说秉承了乌托邦的“希望原则”,其倡导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多元文化对于后“9·11”秩序重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约瑟夫·奥尼尔 《地之国》 后“9·11” 虚无主义 秩序重构
  • 简介:我记得当代英国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说过,在现代性中,“个体追求的,是他的自身,是一个不含混的、固定参照点。这是因为,理论的和实际的视阚以及生活的复杂化在前所未有地扩张”。我提倡“新子学”,正是想在现在传统文化复苏的潮流当中,寻求这样一个“不含混的、固定参照点”,借“新子学”这个名词来表达我以及我们这个研究团队的一些想法。

  • 标签: 诸子学 原点 重构 传统文化 研究团队 参照点
  • 简介:新世纪以来,对"底层文学"批评一度成为批评这个日渐冷寂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呈现出多边的话语走向和理论建构。然而,由于这一概念本身的含糊性和现实语境的复杂性,在"底层文学"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话语无边、主体迷失、精神缺失等趋向。审视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坚持审美原则、强调实证态度、弘扬批判精神等途径,才能在维护"底层文学"批评丰富话语资源的同时,出离当前话语困境并最终推动其批评精神高度的重建。

  • 标签: 底层文学 批评 歧途 重构
  • 简介:电影是文化产品,它必须经发行放映,进入到流通领域后才能实现其价值。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电影业经营分散、电影生产的影片低俗、影院票价昂贵、发行放映市场管理混乱,普通百姓基本无法观看电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电影事业的发展,要求文化战线承担"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宣传任务;经济战线逐步企业化运营,实现盈利。

  • 标签: 电影发行放映 新中国成立初期 重构 网络 政治服务 中国电影业
  • 简介:中西人文交流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张江与德汉两位教授的对话——《开创中西人文交流和对话的新时代》①,却不乏新意,既有理论建构,也有现实关切,本身即是一场饶有意味的跨文化、跨学科对话,读来颇受启发。笔者赞同两位教授的观点:中西人文学术交流呈现巨大逆差,中国学者仍待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语言障碍、综合国力还是中国学者缺乏自信等等,都只是现象,而非问题的根源。本文将以文学为代表的人文领域为研究对象,以政治哲学为理论基础,从文学世界秩序图式和文学公共领域视角探讨中西人文交流的关键问题。

  • 标签: 文学公共领域 世界秩序 人文交流 重构 学科对话 中国学者
  • 简介:当代台湾原住民论述从坚持原住民文化抗争、解构与反驳"污名"、对原住民国际共同体的想像性建构这三个维度重新认识原住民的族群、文化身份问题,避免了对原住民的简单认识,从而达到超越政治,拓展理论空间的可能.原住民论述前途虽然并不乐观,但其多元化趋势明显,理论探讨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越来越清晰.由此出发,在族群、阶级、性别都有所突破与努力,对台湾的一些文论观念形成尖锐刺破,从而在台湾文化思潮里产生较大影响.

  • 标签: 台湾原住民 文化身份 想像性建构 多元敞开
  • 简介:主流历史写作常常把历史解释为一部意识形态史.苏童作品重新勾画了主流历史写作所遮蔽的,所隐瞒的部分,从生命真实的角度揭示出一部部鲜活的个人历史,这种历史由于其个人叙事性而成为一种更接近本真的历史.对于当代文学的创作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 标签: 苏童 历史 真实 叙事角度
  • 简介:苏轼词的诗化是宋词发展过程中与诗歌合流的典型,其在诗律化、深折透辟、炫才耀学三方面对诗化异质都有所吸收,苏词的诗化在颠覆词中"唐音"旧词统和建构词中"宋调"新词统--推进词体从"唐音"向"宋调"的深化、并汇入宋代文学主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苏轼词 诗化 词统 重构 发展过程 重要意义
  • 简介:零三年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的后现代作家库切的作品中充斥着对“他者”问题的关注,这种关注自然地体现在其作品中不同类型的主人公上。作为一名生活在后殖民南非社会的流散作家,对霸权意识与强权政治早已司空见惯——殖民者强行将自己本土的语言、文化与意识形态加诸于被殖民者——在这种不对等的话语权利氛围影响之下,库切已经惯于从边缘的视角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全局。事实上,打破“绝对中心”的过程也就是打破二元分立桎梏的过程,更是重拾主体性的过程。库切在其作品中通过不同形式的主人公来表现被边缘化的个体:如女性、有色人种甚至动物,这些形式各异的主体在其各自所处的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中不懈地追寻自身主体性。简言之,这其实恰恰回归到了学术界近来常探讨的道德批判与人文关怀的范畴中来了。库切似乎在作品中努力找回十八世纪“充满同情心的想象力”,为达到此目的,他在创作中不惜跨越性别、种族甚至物种的界限。

  • 标签: 后现代作家 作品 库切 解构 视阈 诺贝尔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