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家们似乎开始清醒了,这个时代,不是文学的时代。中国的文化在反传统。蓦然回首,中国的文学发展到了今天,忽然发现前面的路原来很窄,你甚至,无法超越。文学,在这个时代里,被冷落着。
简介: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不能说是与外界隔离的,事实上它对国际文学与文化思想吸纳很多,但却鲜有释放,并未形成内外双向交流,所以,从某一意义说,它仍有自行其是的逻辑,有它特殊的发展线索.
简介:近年来伴随着一部影视剧热播、同步推出根据影视剧改编的影视小说的现象出现,电影电视从来是从文学台本中脱胎换骨的传统被逆转。但是,影视小说是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下诞生的,囿于文字的局限性,脱离了导演、演员、关工、音乐、摄像等集体的艺术劳动的艺术支撑,仅仅附丽于影视创作的外壳,使原有的影视艺术不复存在。影视小说是一个以市场利益为推手,由影视与文学杂交而成的,既背负经济压力、又欠缺文学内涵的“畸形儿”。
简介:
简介:<正>20世纪是一个新与旧、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交织和冲突的时代。传统戏曲的遭际也是起落跌宕,充满了时代和政治色彩。这一特征贯穿了整个世纪,使它成为时代和政治社会的晴雨表。戏曲的学术研究也经历了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和关注区域。20世纪之前的戏曲研究属于古典研究范
简介:随着科学技术、传播媒介的急速发展,逐渐走向多元、开放的文化渐成产业,构成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增长点,被视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这种变化不只是文化的生产特性得以突出,还源于深层的结构性变化——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这是崭新的生产力观念与思维方式。
简介:考察文学中历史观的时候,历史观是历史哲学中的一个范畴,历史观可以在承续性、整体性的背景中研究文学
简介:<正>在对台湾地区当代文学的研究中,人们对其所呈现的“中国情结”予以了必要的关注。但同时,一般人着意的,往往停留在“血浓于水”之类的情感与文词上,而忽略对其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及其在台湾的本土新质的探讨。这种“原型”与“新质”的关联,在文学层面上,若以知识命题论之,即
简介:李万武系辽宁锦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授、文学评论家,出版过多部文学评论专著。《为文学讨辩道理》是他的第四部文学评论集,收2000年至2007年间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四十余篇。
简介:赖声川戏剧中的《又一夜,他们说相声》中国文学作品的展现中,循着台湾小剧场运动的发展足迹,并在喜剧性的角度展现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在现代化的戏剧问题上,展现鲜活的形象,构建了重要的启迪性作用.赖声川戏剧不仅保持了对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反思,还在一定的程度上构建了结构的框架,展现了延续性和变化性.并且主要内容展现了诙谐的语言特点,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味道,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创新的智慧.
简介:一、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是否有“漏网之鱼”?张丽军:这一年来,我们连续做了五期的“茅盾文学奖”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一次我和《当代文坛》主编罗勇先生通话,他说你们的“茅盾文学奖”批评搞得红红火火啊。他和一些批评家都关注到了。我们通过对话的形式,把每部获奖作品都分析了一下,这是第六期,也是最后一期了,我们想做一个对“茅盾文学奖”的总结。
简介:在欧洲举办的中国艺术展中,中国当代艺术展的数量明显增多,已超过中国古代艺术展。这说明,在当今的世界,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正以其所蕴含着的当代中国的巨大能量,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乔舒亚·库珀·雷默在《淡色中国》中,描述了中国的现实国情与国家形象的差别,
简介:众所周知,战国七雄争霸,诸子百家纷争,儒、墨、道、法等各家对当时社会之政治及军事等问题,唇枪舌战,针锋相对,莫衷一是,故出现了历史上所谓的战国时代之“百家争鸣”格局。然何为战国文学?何为战国文学史研究之对象?自古而今,前贤俊才或就战国时代思想政治之状况作阐述,或对诸子之论作辨析精解,于战国文学之概念、战国文学研究之对象均未做出明确定义。
简介:"遗产电影"可以说是英国电影为了对抗好莱坞电影的产物."遗产电影"使英国电影在国际影业市场上拥有了自己的品牌.遗产电影主要表现的是历史题材,大都由文学或戏剧作品改编而来.本文旨在探讨遗产电影的题材及艺术风格特点,从英国的文化传统入手揭示其繁荣的根本原因,并最终分析、评价这一电影艺术流派的本质及影响.
简介:本文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各历史时期琵琶乐器、琵琶曲和琵琶音乐的演进,琵琶音乐中的文学和文学中的琵琶音乐的流变,以及琵琶演奏流派的开创与发展。文章既详实介绍了以表现文静细腻的意境和情趣为主的文曲,以威武雄壮、豪放刚健的气势见长的武曲;又通过对传统琵琶代表曲目的分析,使人们从中感受到琵琶艺术所具有的十分丰润的音乐滋养和异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感悟到传统音乐所包孕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深哲理,体验到中国传统音乐的无穷魅力。
简介:内美是中国的重要命题,「内美」一词,其最早见于屈原的的《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里的「内美」可解释为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现代转换,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传统维系着中国人的精神
简介:依据传统虚实理论去分析、、等著作,便会出现如下尴尬:既无法由此捕捉、的文学精华,也无法恰切看清的病症所在.该理论将原本是浑然一体的历史文学内容,人为地割裂为真实与虚构两个部分,忽略了对作家主体意识的考察,忽略了对历史小说"历史情味"的酿造.与分别是历史文学创作"不自觉"与"自觉"阶段的代表,两书在虚构方面虽存有明显的差异,但均洋溢着"历史情味"的芬芳.一般演义小说之所以未能超越,原因之一便是传统虚实理论的误导.
啤酒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学
当代中国文学的消解性特征
影视小说:中国文学的畸形儿
《中国文学的变革:由古典走向现代》
浅谈萧红对中国文学及历史的贡献
20世纪戏曲学术史与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的古代戏曲研究·序》
中国文学艺术产业化路径的探讨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飞鸟犹知恋故林——论台湾当代文学中的中国文学母题
新书坊:李万武著《为文学讨辩道理》中国文学出版社
赖声川戏剧中的中国文学——浅析话剧《又一夜,他们说相声》
我们依然期待“茅奖”,期待伟大的中国文学——关于茅盾文学奖未来发展走向的对话
中国文明与“中国形象”
战国文学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读方铭先生《战国文学史论》
遗产电影与英国文化传统
琵琶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内美」探源
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
《史记》历史虚构探索——兼论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虚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