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电影最早出现在伊朗是在20世纪初,伊朗本土电影的制作开始于1925年。但在这个由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神权政治统治的国家,电影一直遭到伊斯兰宗教人士的公然诋毁和排斥,发展相当缓慢。毛拉们认为电影院是西方国家无神论的象征,电影亵渎神灵,是清真寺的劲敌,直接威胁到他们的权力,颠覆了他们长期以来信奉的价值理念。

  • 标签: 伊朗 本土电影 儿童电影 女性电影 《春风吹又生》 主题思想
  • 简介:近年来,拥有4000多年文明史的西亚古国伊朗在世界影坛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伊朗”风。并在世界各大电影节和各国影展上频频获奖,硕果累累,在世界影坛上演绎着叱咤风云的传奇。本文试图探讨伊朗电影的题材特色,以及独特的影像风格、特征,并进一步总结伊朗电影成功的秘密。

  • 标签: 电影节 伊朗 质朴 清新 影像风格 世界
  • 简介:因为导演阿巴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因而改观。多年来我们以“刻板印象”来认识伊朗,而原来长存于伊朗世界里老百姓的真实样貌,在一般大众媒体里,却鲜少出现;尤其当西方新闻媒体传递的讯息,狭窄地只集中在政经上,更是看不到活活泼泼的生命力在人们生活里的流动波纹!因此,当我知道阿巴斯在拍摄《橄榄树下的情人》的工作方式,竟然是从尊重演员的角度出发时,令人不禁好奇,也更想探索伊朗世界里的种种。

  • 标签: 阿巴斯 伊朗 《橄榄树下的情人》 扭转 西方新闻媒体 刻板印象
  • 简介:好莱坞电影在伊朗长久以来被视为“堕落”西方文化的象征,最近却在其国家电视台上被播放,包括《ET外星人》《铁甲威龙》等美国七八十年代影片以及李小龙主演的武打片,而这类影片在过去被斥为诉诸“非理性暴力”的。分析家认为,这种改变无疑导源于温和派的塔哈米当选总统后所带来的开放氛围。虽然

  • 标签: 好莱坞电影 伊朗 非理性暴力 塔哈 影片 武打片
  • 简介:一对恋人上了公共汽车,一个在车厢前部,一个在车厢尾部,男青年手捧鲜花,隔着一段距离,定定地看着自己的女友。它使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久违了的词句:男女授受不亲。这就是伊朗,一个充满禁忌的国家。即使是一个小姑娘,她也必须裹着长长的头巾,到妇女区的车门口上车。这是伊朗电影《谁带我回家》提供的一组画面。正像我们借助好莱坞大片完成我们对美国社会的想象一样,我们通过伊朗低成本影片建立起对伊朗社会的想象。电影的文化传输功能,将它的民族国家的价值立场毫无隐藏地呈现了出来。

  • 标签: 伊朗电影 禁忌 影片 电影导演 天堂 好莱坞
  • 简介: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通过一个琐碎的家庭故事,曲折地反映出伊朗的社会现实。影片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同程度的"伊朗式"分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伊朗现实"的电影艺术模本。

  • 标签: 伊朗电影 《一次别离》 伊朗现实 多重分裂
  • 简介:伊朗电影作为近代西方电影东渐的产物,产生于伊斯兰文化浓厚的国度,使得伊朗电影具有了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特色。伊朗电影在一波三折中曲折发展,形成了当代伊朗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在全球化背景下,伊朗电影产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 标签: 伊朗电影 全球化 发展
  • 简介:伊朗现实主义电影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它的简约质朴的纪实化风格、题材选择上的平民化特点以及主题开掘的人本化倾向。但除此之外,对现实中诗意内涵的追求也是其一个颇为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具有伊朗特色的风土景物的展示之中呈现诗意美、在平凡的事件中呈现人性与人情的诗意美、在哲理性的思考中寄予诗意之美等,而形成伊朗电影诗意之美的原因则在于诗国的传统与宗教的影响。

  • 标签: 伊朗电影 现实主义电影 诗意美
  • 简介:在创作精神上,伊朗新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脉相承,将纪实风格发展到极致,同时又熟练运用各种叙事手段,把观众从影片虚设的故事中拉回,并随时强调影片的纪录品质,以区别于好莱坞的戏剧化叙事。对故事片与纪录片界限的突破可以说是纪实主义电影的共同之处,而单向线性叙事和“戏中戏”结构却为伊朗新电影烙上了独特的印记。

  • 标签: 伊朗新电影 单线叙事 “戏中戏”结构
  • 简介:历史文化题材的法国动画电影《我在伊朗长大》是一部很有特点的影片。该片虽采用童真幻影的动画形式,但它是以包括两伊战争在内的繁复的宗教、革命、波斯文化等伊朗历史元素为背号及内涵,运用简单的黑白色调对比来演绎主人公的心灵历程,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进行着多视角的人生透视。

  • 标签: 动画电影 伊朗 人生 线条 文化题材 两伊战争
  • 简介:图像时代的到来暗示着文化的转型,即由“语言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过渡。视觉文化在美学与艺术领域更强调人的灵性、本能和感情需求,从感性生命的角度对人的“主体性”进行直接肯定。漫画作为二维图像,是文化转型的代表之一。画家莎塔碧在作品《我在伊朗长大》中通过线条、颜色和图像构成这三个视觉元素,即丰富的线条变化、黑白颜色的对比交融、形状的叠加重复对比,有力地描绘了她的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流散经历。

  • 标签: 图像时代 视觉文化 漫画 视觉元素 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