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康有为是近代中国著名改革家.不仅在政治上企图变法维新,而且在书法理上也卓有成就.以一部洋洋洒洒约五万言《广艺舟双揖》而闻名书坛。康氏以“变”眼光综阅上下两千年书法.提出“尊碑卑唐”、“抑帖”观点,意在复兴碑学,刷新书坛风气。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书界轩然大波,令人惊怖其言,从而在书法艺术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革命。我相信倒不是完全因为康氏法理多么惊世骇俗,而更重要是康氏著作该书目的以及其中隐藏政治含义引起学者震动和关注。因此,康氏书论著作背后隐藏了很多值得探究历史课题。康氏在利用书学为其维新变法理论开先例,康氏期望通过研究书法理而从中悟出济世治国之大道。本文力图透过康氏谈碑论帖艺术表象,探寻书法理政治思想文化底蕴,从而寻找到康氏书法理与变法理相关性。

  • 标签: 康有为 书法理论 变法理论 政治思想
  • 简介:近50年中国书法理走过了一些令人遗憾曲折之路,也出现了许多超越历史闪光亮点。20世纪50年代沈尹默几篇“二王”笔法论,宗白华数量不多书法美学论文,潘伯鹰、郑诵先等几本书史、技法小册子,总算未使那一书法低谷时代出现理论空白。“文革”十年前后,

  • 标签: 中的书法 书法理论 视野中的
  • 简介:什么是理论?理论是一种发明。不仅是书法理,一切理论都是发明。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理论是一种规律总结,但是现代哲学告诉我们,当理论被陈述时,它是一种发明。这跟我们通过课本得来知识不一样。为什么说理论是一种发明?以笔法理论为例。

  • 标签: 书法理论 现代哲学 发明 笔法
  • 简介:翁方纲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学者、书家。在书法理方面。翁方纲有自己主张。其主要内容是:注重字外工夫,强调书家增加学养重要性;主张尊重并继承传统,学习书法要以古人为师;论书崇尚质朴、淳厚,而不满于新巧、姿媚书风。今天,翁方纲法理依然有其重要价值。

  • 标签: 翁方纲 学养 书法理论 价值观念 文化传统
  • 简介:契,即刻,在这个意义上古作“巢”。王力《古代汉语》解释曰:“用刀刻。诗经大雅绵:‘爰契我龟’。”我们不妨把与契刻有关书法统称之为契刻书法。

  • 标签: 书法理论 契刻 体系 《古代汉语》
  • 简介:综观当代书坛,真可谓是热闹非凡。然而,当我们稍微冷静观察一番,就不难发现其中有多点冷寂之处。的确.就拿现在创作态势来说,当前法理与创作实践如果相对应一下,就可明显感觉到,有些书家对书法理运用与掌握,很大程度上要远远落后于实践,这在当代书坛应当说是一件很可悲事情。学过自然辩证法的人都知道,世界上任何事物发展与变化,都是离不开理论指导,这样实践起来理应发挥更大作用。

  • 标签: 书法理论 创作实践 自然辩证法 创作态势 当代
  • 简介: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除了包含戏剧本身层面之外,还有其政治层面。布莱希特巨大影响正是来自于该理论鲜明激进政治色彩。本文认为,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建立在阶级功利主义艺术观之上。他将共鸣戏剧看成是资产阶级戏剧,而将陌生化戏剧看成是无产阶级戏剧。其焦点是将共鸣与永恒化、将陌生化与历史化联系起来,从而将陌生化戏剧开放性、可修改性看成是它具有社会批判功能表现。因此,布莱希特戏剧观最终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第二自然”意识形态批判,乃是对现代艺术一种非常具有典型性政治辩护。

  • 标签: 陌生化戏剧 共鸣戏剧 永恒化 历史化 “第二自然” 意识形态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11-20
  • 简介:前卫艺术都有存在意义与价值,  前卫艺术表现之美不是以狭义生理快适作为艺术追求目标,至于艺术评论家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前卫艺术审美价值、学术价值研究上

  • 标签: 批判批判
  • 简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艺术形式之一,它与中国绘画、雕塑、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共同构成了独具华夏民族特色中国传统艺术体系,在西方艺术体系中找不到相对应形式。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与汉字使用相伴,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漫长自我完善过程。它具有艺术秉性笔法、字法、章法以至墨法,其性情、意境等甚具美学高度品味追求等,在书法服务于社会生活实际需要同时日益发展成熟,最终导致在近现代由实用与艺术相兼,转而脱尽实用之义,

  • 标签: 书法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 艺术形式 总序 丛书
  • 简介:早在三十年代末,丁文雋先生即以其专著《书法精论》问世而享誉书坛。时隔近五十年,丁老又一新著出版,反响强烈。凡是了解丁老的人,无不对这位年届耄耄,身被残疾,为祖国书法事业辛勤耕耘了数十年老人生出无限感动和敬佩之情。日前我专程走访了丁老。

  • 标签: 书法理论 丁文隽 人书俱老 敬佩之情 现代书法 吴玉如
  • 简介:熊秉明先生远在巴黎,却长久以宏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使我们这些后辈钦之佩之。大约是十年前在熊先生同学翻译家罗达仁教授那儿见到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熊先生大著《中国书法理体系》,借回家中,细细阅读,还把书里一些精湛论述作了笔记。后来在《美术史论》、《中国书法》等刊上多次读到熊先生华彩文章,其中觉得最过瘾莫过于《张旭与狂草》一文了。当时就想写点什么,但为琐事所累,一直拖到了今天。熊先生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哲学系,后留学法国巴黎主修哲学,转习雕塑。平素坚持写诗、作画,

  • 标签: 中国书法 熊先生 熊秉明 理论体系 仁教 古典精神
  • 简介:碑学研究是一个宏大课题,关于碑学界定、审美及其具体实践等方面的问题讨论已多,但关于碑学笔法理探讨却多局限于如涩笔、中锋、裹绞等某一个点衍说,有的甚至批评碑派书家不懂笔法。其实,对碑学笔法理误解往往是由于批评者多以帖学立场去审视碑学法理。清代以包世臣为核心碑学家有意无意地建构了有别于帖学、体现出新审美原则碑学笔法系统,这些理论不仅是碑学建构理论基点,而且使理论落实为具体实践,以其独特审美特征标志着碑学内涵最终生成。在笔法理建构中,碑学家确立了自己笔法原则和系统:用逆是为藏锋,藏锋方能中锋行笔,行笔时既要疾中有涩,以得雄厚自然,又要行中有留,留中有行,以绝呆板、轻滑。要得厚重,故铺毫而行,万毫齐力而得中实之妙,避免空怯。因铺毫易散锋,故而裹笔以得势。这些笔法原则与篆隶和北碑审美特点是一致

  • 标签: 碑学 笔法理论 古法追认 体系建构
  • 简介:法理解艺术作品把客观对象错当成艺术作品对自然风格作品比对非自然风格作品危害更大.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令人苦恼困惑,他们无法判断一个画家肖像画作品和一幅好照片区别,他们误把模特之美当成是画面自身美.我稍后再来讨论这种情况.作为开始,我们最好举那些将材料本源转化为艺术现象较有戏剧性例子.在这些情况下,艺术客体本身对那些对艺术史毫无知晓观赏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对他们而言,它看起来陌生、神秘、互相矛盾、毫无意义、令人难以满意,甚至有可能觉得反感厌恶.直到最后,观赏者在经过不同程度努力之后,他或她才恍然大悟,发现自己上当了.换句话说,直到最后观赏者才成功地领悟到这一秘密(尽管通常情况下他或她几乎无法做到),从而看穿客体神秘,剥离陌生属性.用一种普通却意味深长说法就是培养了观赏者对客体对象爱好.

  • 标签: 艺术作品 画作 艺术现象 画家 肖像画 戏剧性
  • 简介: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生活陶艺两大功能,我们在欣赏和把玩这些陌生又熟悉生活陶艺器皿时,理应感悟它们所具有的更深层次批判功能。

  • 标签: 生活陶艺 批判 否定 表现
  • 简介:从上个世纪90年代伊始,架上绘画领域便出现了一种媚俗化倾向,尤其是90年代中期,媚俗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且媚俗还假扮成一种先锋艺术姿态,时下,媚俗已汇集为一种潮流,成为了中国当代架上艺术主流审美趣味。我将这种现象称为“新媚俗主义”。在《为什么今天美术展览会如此泛滥》一文中,我曾把这种“媚俗”现象概括为:“空间表层化、色彩艳俗化、造型图式化、符号中国化、审美趣味庸俗化”。其实,这只是一种表层现象描述,并没有触及到问题本质。显然,“新媚俗主义”并不是一种简单艺术趣味问题,它出现有着自身历史必然性,同时也跟当代艺术生存外部文化环境有关,挟句话讲,它不仅意味着艺术处于现代和当代两个不同社会文化情景中,功能和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它也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球艺术市场逐渐发展以及后现代文化兴起后,中国当代艺术在经济转变和文化转向时期重要表征。

  • 标签: 新潮美术 政治媚俗 文化媚俗 图像媚俗
  • 简介: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基点,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书法理研究方面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重要事件进行梳理、研究和总结。认为杨鲁安、张长弓、梁一孺、宋生贵、张树天、陈晗晟、唐春玉、霍如涛等人相关论述是区内书法理研究阶段性成果;指出区内一些书法教材及书法教育理论,以及2010年以后出现以书法为研究对象硕士论文都是时代发展产物,有一定价值;认为《全国首届碑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书籍出版,是区内重要书法理事件,对推动书法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内蒙古 书法理论 代表作品 书法事件
  • 简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为艺术项目"听艺术:制作批判聆听行为声波艺术品"(ListeningArt:MakingSonicArtworksthatCritiqueListening)所设计一种建构声波艺术方式:即将声波艺术作为对倾听行为批判,并刺激人们对倾听行为批判性反思。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对整个项目的综述——如何将图示理论(schematheory)、内在批判(immanentcritique)和启发式研究方法(heuristicmethods)整合进创造进程之中,以及对两个艺术作品和调查结果(研究发现)讨论。

  • 标签: 第一个 扬声器 认知图示 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