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汤显祖的“四梦”传奇中,《牡丹亭》自不必说,一向是昆剧舞台上盛演的代表作,单是传承下来的折子戏就有十二三出,尚具“小全本”的规模。其余三梦则在近现代的昆剧舞台上比较少见,尤其是《南柯》《邯郸》二梦,因其剧作蕴含的思想超越了传奇擅演的生旦离合,以传奇而作有无的人生哲思,且关目繁杂,角色众多,因此本身便在搬演上颇有难度。以《南柯记》来说,明代万历年间刊刻的折子戏选本《月露音》选录了其中《尚主》《之郡》《粲诱》《生恣》几折,崇祯年间的《怡春锦》中就只收有《就徵》和《玩月》,到清代,在内廷演戏档案中录有《瑶台》《花报》《点将》三个单出。乾嘉时抄录的《昆弋身段谱》乙编中只记有《瑶台》一折的舞台调度和简单动作提示,略查乾嘉时期至清末的身段谱资料,几乎见不到《瑶台》之外的舞台演出记录,《南柯记》在当时的舞台搬演情况可见一斑。
简介:清代张燕昌创"飞白印",颇有时誉。但是,后无来者,不数年即凋零衰败。从印学史看,入印书体曾经与社会通用文字同步,秦前用大篆,秦印用小篆,汉印用缪篆。唐、宋以后,九叠篆成为官印的标准字体,同时也有隶、楷书官私"朱记"印出现,隶、楷、行、草各书体印都得到过社会应用,但印章主体仍然以篆书为主。"非篆书"入印虽不乏尝试,有的形式甚至风靡一时,但终究未能取得成功。晚清赵之谦"印外求印",博取秦诏、汉镜、泉币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何赵成而张败、张微而赵显?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这一历史现象,以探究篆刻艺术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启发当今篆刻艺术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