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漕宪施公,貌奇丑,人号为'缺不全'。初仕县尹谒上官,上官或掩口而笑,公正色曰:'公以某貌耶?人面兽心,可恶耳。若某则,兽面人心,何害焉.'——《巢林笔谈》

  • 标签: 巢林笔谈 兽面 县尹 色日
  • 简介:大亚细亚主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一个值得关注且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些论者将大亚细亚主义与日本幕末时期的“攘夷”和明治维新后的“兴亚”论联系起来,以证明其“含有一定的客观历史进步因素”,显然是不恰当的。大亚细亚主义产生于甲午战争之后,是日本走向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指导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与西方列强争衡策略的侵略理论。

  • 标签: 大亚细亚主义 西方列强 甲午战争 侵略 历史进步 明治维新
  • 简介:是美学研究中一大问题,对其作解答关系到能否对整个审美及艺术发展作出深入、彻底的把握.中国传统艺术中“审”问题表现普遍.中国艺术家的审意识充分体现在诗歌、绘画、书法、园林等众多的艺术领域;同时,古人的看法极富“东方”色彩.一、绘画:“宁毋媚,当使天趣淋漓”传统艺术表现“审”可谓多矣,绘画领域尤为明显.且不说种馗、石、药叉、大滩仪等源远流长的绘画“母题”;瞩目于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贯注的较为强烈的审意识,就会发现,由“贯休派”(五代贯休、宋初石恪、南宋梁楷、元代颜辉),而南唐陆晃、元初龚开、北宋高益、李雄、吴怀,到明清之徐渭、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再到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有一很深传统,对于“审”研究是一笔珍贵财富.在实践方面,“得得和尚”贯休所绘罗汉,开人物画“古怪”流派先河.其后石恪,“所作形象或丑怪奇倔以示变”,招致“诡形殊状,近乎谲怪”的指责.“梁风(疯)子”梁楷以“遗貌取神”法画布袋和尚等,以及龚开自题《中山出游图》戏称“阿妹韶容见靓装,五色胭脂最宜黑”,传达了审美意识的演进的信息.到扬州人怪,审意识更鲜明.蒋士铨题罗聘《鬼趣图》曰:“长头偻背老复,形容疑是承蜩叟”.郑板桥则空前全面、集中、明确、自

  • 标签: 中国艺术 审丑意识 “丑” 遗貌取神 吴昌硕 郑板桥
  • 简介:《炎黄春秋》今年第1期刊载关于“三反”运动的文章,结尾称该运动“无论给以什么样的积极肯定,都是不过分的。”实在难以苟同。诚然,由于对当代史真相的屏蔽,一般民众只知当年有刘青山、张子善两个贪官被毛主席下令枪毙,感到无比痛快。由于法治不健全,中国老百姓仍未摆脱期盼“青天老爷”或“明君”为民除害的传统心理,出于对今日贪腐之痛恨,把那场运动理想化,也不足为怪。但是本文前半部明明披露了许多“扩大化”的情节(当然远不足以反映其严重性),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令人不解。

  • 标签: “三反”运动 《炎黄春秋》 传统心理 当代史 刘青山 毛主席
  • 简介:在个性张扬的今天,"美广告"已经使大多数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元素"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恰当运用已经被大多数受众所接纳,本文从"元素"的概念以及在公益广告中的具体表现、现实意义等方面,阐述了"元素"对公益广告创意的影响。

  • 标签: 丑元素 公益广告 创意
  • 简介:<正>说到史学评论的原则和方法,刘知几提出的“爱而知其,憎而知其善”的观点,是值得我们特别加以注意的。对于这句话的含义,刘知几自己曾作过一个较为形象的比喻。他说:“盖明镜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不以毛嫱之面,或

  • 标签: 刘知几 史学评论 原则 魏收 左丘明 史家
  • 简介:昆曲被称为百戏之母,她从明代中期一直走到了今天,是我国目前流传的戏曲剧种当中最古老的剧种。而她的传承之路,是颇为曲折的。在清中期,随着地方花部的崛起,作为雅乐官腔的昆曲在题材与表现力上不及花部,逐渐在花雅之争中败下阵来,走向了衰落。

  • 标签: “丑” 含蓄 明代中期 戏曲剧种 表现力 昆曲
  • 简介:20世纪50年代湖北武昌任家湾发现的东吴郑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道士墓。其墓葬形制、砌筑方法,与同一时期俗人墓相比基本一致,随葬器物既有若干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亦有较大的差异。具有明显中原北方地区汉魏墓葬特点的东吴“道士”郑墓在江南地区的出现,证明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经有天师道在江南地区活动:江南地区早期天师道与中原北方地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中原地区早期天师道应是经由淮河流域传入江南的。

  • 标签: 湖北武昌 东吴 郑丑墓 道士
  • 简介:中记录了559位节妇、烈妇、贞女、烈女,其中有294位以自杀的非正常死亡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文试图以这294个妇女自杀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自杀的真实原因,并从这种极端的形式来认识清代妇女的生存境遇及其特征.

  • 标签: 妇女 自杀 境遇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启动了肯定性行动计划,在就业、教育等领域对少数民族、妇女等社会不利群体给予某些优待和照顾,有力地提高了少数民族和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促进了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三十多年来,关于肯定性行动计划存在和实施必要性的争论从未间断过.特别是近年来,关于肯定性行动计划的争论趋于激化,一些州甚至取消了肯定性行动计划,这很可能导致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严重倒退.

  • 标签: 肯定性行动计划 争论 美国 少数民族 高等教育
  • 简介:本文通过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有关“反向歧视”系列案件的判决等法律性文件的分析,将联邦政府的种族政策“肯定性行动”的历史沿革划分为“维权时期”、“优待时期”以及“平等时期”,提出了“优待时期”只是临时过渡阶段,而“平等”才是最终的追求目标的观点。

  • 标签: “肯定性行动” 维权时期 优待时期 平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