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1975年3月,我结束了为时21个月的知青生活,作为所在区随县环潭区首批两个(另一个是刘春发)"亦工亦农"2人员之一,被任命为随县环潭区河武公社党委副书记。当时按每月37.50元给我们发工资,其中20元交生产队记工分,年底参加生产队分配,17.50元作为生活费。由于我所在的生产队分值不高,年底分配时,扣除粮、棉、油实物折款后,基本上没有什么现金分配。也就是说,当时的"亦工亦农"干部,月工资也就是17.50元,仅够住村下队吃派饭时付给农户的饭钱。这种农不农、干不干的身份一直维持到1977年底才正式转为国家干部,吃上了财政饭,定行政25级,月工资37.50元,其中粮贴2.50元。
简介:郭沫若在青年时期,由创造社成员周全平陪同,从上海启程赴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一带,进行平生第一次江南农村社会调查。这是他在日本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后所付诸的接触生活水平线下民众的行动。调查中,军阀混战的恶果、江浙农村的悲凉、百姓遭殃的苦难使他对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现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由于郭沫若生前对此次调查的记录仅留下《到宜兴去》、《尚儒村》两篇散文,且其中一篇《到宜兴去》没有写完也未发表,故这一历史鲜为人知。这次调查,对他能在大革命失败后,不少知识青年彷徨歧途时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上革命征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行动上的落实
简介:党中央的四个关于“三农”的文件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举措。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长期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将在这一进程中逐步消除。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纷纷制定规划,确定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在此过程中,更多优惠政策,更多资金,更多市场要素和社会资源将流向广阔的农村。同时,更多基本建设项目也将在各地农村上马和实施。在大建设,大开发的形势下,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势必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保护和利用好丰富的农村历史文化遗产,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