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俞本《纪事录》从一个粗具史学意识的老兵的视角,记录了其亲历的明朝建国与开拓河州的军事历程,及其亲见亲闻的元末明初许多富有细节的重要事迹。此书自清初失传,至现代被重新发现,学界对其可靠程度尚存疑问。本文在陈学霖等的研究基础上,探讨成书的确切年代和文本的形成流传过程,进一步考察此书作者“亲历其事”与“不为贤者讳”的可贵之处及其局限性,判断此书独特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本文的结论是:(1)《纪事录》很可能系初刻,且忠实於原文。存世者为海内孤本,但刊刻粗率,错讹甚多,校勘非常困难。(2)作者用心搜集史料,详细记录其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节,但学养有限,文辞鄙陋,晚年着述回忆错乱,导致原始材料编排错讹百出。(3)《纪事录》所记之事皆可考可证,绝非杜撰,作者直抒己见,全不顾及为尊者讳,但仅凭一己之好恶,难免记事偏颇,甚至是非颠倒。总之,《纪事录》是元末明初一位社会下层的亲历者以无所顾忌的理念写成的回忆录类野史,它提供的独特而细致的史料非常珍贵,可是只有经过相关史料的检验对照,并分析作者存真或致误的可能性之後,方可徵信。
简介: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上海的文化教育机构遭受战火摧残,损失难以计数。如何保管故宫古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及舆论争论的中心,有主张迁地保存者,有主张就地保管者,有主张迁地分藏者,还有划北平为文化城之议及拍卖故宫文物以充军备之论。一时间,社会舆论纷纷,莫衷一是。但总体而言,社会舆论焦点集中于"迁地保管"和"就地保管"之上。主张迁地保管者认为,日军如果继续入侵,北平岌岌可危,故宫博物院必须未雨绸缪,尽早将文物迁移至安全地区。主张就地保管者则指出,故宫文物关系中国历史文化,且与北平市面繁荣有极大联系,在日军入侵华北之际,政府迁移故宫古物,易引起民心不安,社会不稳。笔者择选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有关函电四则,稍加整理与说明,以期展现当时社会各界对故宫文物南迁一事所持的观点及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