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现代简化汉字“愿”有多个来源。表达欲愿义的“愿”,自秦汉时期就常借《说文》训颠顶义的“■”字来使用,后简化为“马”、“驱”等形,有时又类化为“首”、“孩”,同时偶尔也会借用《说文》训大头义的“愿”。唐代中期前多以“驱”为正字。唐开成二年(837)《开成石经》已全改用“愿”,北宋初年“驱”字几乎被“愿”完全取代,因此宋代以后的刻本文献中基本上只用“愿”而不用“驱”。表达谨善义的“愿”,自先秦两汉以来与“■”、“驱”、“愿”等字区分严格,一直是独立使用的汉字,从字义到字形始终有着清晰的界限,明清时期的通俗文献用字中“愿”与“愿”偶有混淆,但在经典文献以及官方用字中判然有别,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才将“愿”作为“愿”的简化字使用。这些认识对于文献考订具有应用价值。
简介: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女记者和作家。1929年她以法兰克福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2年之久,期间撰写了大量的文字,向世界介绍当时的中国。她留下了5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其中《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是她生命最后几年的倾心力作。本文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关史沫特莱收集的朱德史料着手,探讨史沫特莱执意写作朱德传记的缘起,以及她为写作该书收集素材的艰辛过程;并通过细致比对她收集的朱德史料与《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的相关内容,揭示了馆藏的史沫特莱收集的朱德史料就是其写作《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的素材来源。它们既反映了史沫特莱严谨求实的创作态度,也是研究朱德其人乃至中国革命的珍贵史料。
简介:目前学界有关抗日战争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仍存在国际化视角和外文资料使用的问题。为弥补以上不足,“国际化视野下中共抗战资料”课题组从海外搜集了大量战时海外文献。这些材料来自美国驻华使领馆、国务院、战略情报局、战争情报处、延安“美军观察组”、“中国战区总部”、白宫以及在华记者、教授、银行家、医生等美方人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机构和人员均为战时美国政府获取中国战场信息的直接来源,他们做出的分析、判断、评估亦最能体现美方的利益诉求和立场观点,并同美国政治、外交、军事政策形成关联,对美国决策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使研究者可以透过这些文献,更清晰地了解和认识美国有关政策的决策过程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战略考虑。
简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抗日情绪激昂,社会各界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本组史料即反映了武汉合唱团赴广州及海外宣传抗战、发动募捐之情形。
简介:本辑选取了《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两篇重要文献史料。其中《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奠基人杨松同志发表在《中国文化》第1卷第5期上的文章——《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内容节选。该文是党内最早呼应并阐述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论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扛鼎之作,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华东财经委副主任、上海市工商局局长的许涤新发表的重要理论文章。在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同时,许涤新创作并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著作《广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这一理论课题。《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与该书同期发表,文章回顾并反思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问题,重申了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应以广义政治学中国化为前提的理论主张,并强调了中国史实资料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
简介: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明刻本《江汉堤防图考》,是海内外孤本。是书成于明隆庆二年(1568),图考并重,内容丰富,详述明隆庆年间长江中游地区水利堤防形势及治理过程。该书在清代、民国初年几经辗转,于1923年前后入藏美国国会图书馆。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社会》一书曾引用《图考》内容,并做了简要介绍,由此引发了国内学界对此书的种种推测。此书是了解明中期长江中游段河道变迁、堤防工程、治江策略和堤防管理的重要文献资料,当是目前所知现存最早的一部反映明中叶及以前长江中游地区水利堤防形势的水利专著和图集,对于长江水利史及中国古代地图学吏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