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王泗原这个名字,与同时代一些学者相比,并不为许多人熟知。一来他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从1950年进北京直至退休一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编辑;二来他没有高深的学历,大学没读完就因家贫而被迫辍学;三来他一生只完成3部著作,加起来不过百万字;四来他为人低调,从不喜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除了上班,多半“宅”在家里,唯一的嗜好是到戏院听戏。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普通的学者,当你走近他、了解了他的事迹,便不能不肃然起敬。不妨略举几例:他于1954年出版的楚辞研究著作《离骚语文疏解》得到著名语言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先生赞许,亲笔复信说:“初一循诵,已称博雅。”
简介:《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的“绿竹”是两种草或两种菜名,还是指绿色的竹子,自汉至清,一直争论不休,可谓形成了一桩学术公案。钱锺书《管锥编》广征博引中外文献资料,揭示出这一学术陈案实际上涉及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大问题,他认为,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可分为两大类,就创作主体而言,诗文中描写景物有两种情形,一是“得之当时目验者”,二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就接收主体而言,须对作者描写景物是“得之当时目验者”还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做出判定,不能缘木求鱼,或按图索骥,或刻舟求剑;即使是“得之目验”者,还要考虑到“因世变事迁”的复杂性,亦不可守株待兔,从而令人信服地破解了这一学术陈案。
简介:陈寅恪1931年发表的《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责任》一文,尽管常被学界引用,但此文言简意赅,实值得仔细研究。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是国民政府北伐之后将清华从一所民国初年成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制为一所国立大学,学校的制度和学科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陈寅恪此文正反映了这一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学术的反思和对清华发展的总结与期待。一方面,陈寅恪在到清华任教多年之后,其背负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使得他非常看重民族与学术的独立;另一方面,他又不忘以他在海外游学多年的观察来评判中国学术过去从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中所存在的得失,对中国学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反思性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