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张謇字季直,近代史上名人也,以办实业有声绩,为中国民族资本家,又以主张“立宪”群称为政治家。顾其人狡而善变,议论甚闪灼,其论袁项城藉吴武壮而起,乃阴背吴而阳附李文忠。张与袁书两千余言,可谓直窥袁之底蕴,而终不免拜伏于项城门下。举此一端可概其余。其言论具见其《日记》中,约举如下:其论张文襄,谓人言:“南皮有五气,少爷气、美人气、秀才气、大贾气,婢妪气。”又云:“南皮为反君子,为其费而不惠,怨而不劳,贪而不欲,骄而不泰,猛而不威,然今天下大官贵人能知言可与言者无如南皮,若好谀不近情则大官贵人之通病不足怪,久与处当自知之也。”南皮在当时,人颇有议之者,然何至如张所言。
简介: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垂训子孙的立家之言,传之社会,亦成为教导、训诫社会成员的规范。明清是家训的繁荣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存在许多关于如何驾驭婢女的言论。它们不仅真实地揭示了婢女在明清社会的生存状态,而且比较完整地反映出明清士人之间乃至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婢女观念。目前,通过家训探讨明清婢女问题的研究成果极少(仅见于徐少锦、陈延斌所著的《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本文拟结合明清家训中有关驭婢的言论,重点探究驭婢言论背后的观念实质以及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期揭示明清儒家知识分子“道德救时”的努力和尴尬,并为理解明清下层社会的其他类似问题提供某些参照。
简介: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日本朝野提出的"中日亲善"(日本语为"日支亲善"),单纯从字面上解释可为中日友好、中日友善之意。但在日本侵华背景下提出的"中日亲善",就显得极其伪善,本质上亦多为伪善华丽辞藻包裹包下的"软征服"内容。九一八后,随着日本侵占东北暂时得逞,为了缓和、分化中国国内的反日运动,争取中国当权者中的对日妥协势力,同时消减国际舆论的不利因素,日本方面遂主动向中国抛出了"中日亲善"诱饵。在当时的背景下,使用带有"亲善"外衣包裹的这一政治概念,是以要求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现有侵略权益并以平息全国反日运动为前提条件,具有明确的政治含义和价值属性的。通过中国朝野的反应可以看到,中国当时尽管存在着抗日与媚日两种思潮,但抗日已成共识并形成主流。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国人期待建立在国家平等、相互尊重、互利互惠基础上的"中日亲善",坚决反对侵略、奴役,把中国变为附庸国的所谓"中日亲善"。相关讨论对于梳理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之思想流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