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环境公益诉讼的出现,既是诉讼法对其自身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的狭隘性突破,也是对传统民事法律制度的超越。借鉴国外先进立法,分析环境公益诉讼的价值基础,有助于在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设计及实现路径。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理论基础 必要性与可行性 实现路径
  • 简介: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许多国家开始实施环境标志计划,并试图通过该种计划,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从各国现有的环境标志计划看,主要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如政府的参与程度不同,申请评审程序不同等。有些国家甚至将该计划作为一种贸易壁垒,限制别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从发展趋势看,环境标志制度化、法律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 标签: 环境标志产品 环境标志制度 比较研究 产品标准 消费者 环境保护
  • 简介:摘要中国现今环境污染事件的一再发生反映了现有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法规并不能有效、妥善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传统环境保护方式己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创设一种新的制度来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公众的参与作为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的根本出路己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实践的大背景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应运而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作为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破坏的一种制度,在国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国内则得到学术界与司法界的高度关注。国内一些地方法院近年在这方面的司法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 标签: 公益诉讼 环境保护 环境权
  • 简介:环境权的制度保障是当代国家的宪法任务。考诸各国的法学理论以及司法实务,环境权的保障主要采取法律保障或间接保障模式。也即宪法的环境权条款不同于自由权,自身不具有直接的、可执行的效力,从而无法直接获得法院的司法保护。然而,间接保障模式对环境权益的考量和保护是不充分的。今后,在给环境权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的前提下,应当努力克服环境权的"纲领性规定说"或"抽象性规定说",通过修宪或者宪法解释途径确认环境权作为具体性的宪法基本权利,从而有效地拘束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

  • 标签: 环境权理论 宪法解释 反射性利益 环境权益 行政公开 公民环境权
  • 简介:德国的环境保护,无论在政策、社会、经济、技术还是研究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在德国,环境保护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环境税费制度是其中具有间接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德国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是对德国环境税费制度的介绍与评价。

  • 标签: 税费制度 机动车辆税 石油税 《基本法》 联邦立法 环境控制
  • 简介:环境公益诉讼不是一种单独的诉讼形式,而是一种以诉讼目的为基准界定的概念,是为了维护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为表述检察机关、公益性团体或个人所进行的具有公益性质的诉讼活动。与维护个人和组织自身的合法权益的私益诉讼相比较,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目的是为了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原告资格 理论基础
  • 简介:环境公益诉讼是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国家、社会和公众环境权益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环境公益诉讼的历史沿革出发,借鉴国外环境公益诉讼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并提出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初步设想,旨在探索一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环境保护新思路.

  • 标签: 公益诉讼 环境公益诉讼 理论基础 现实条件 构想
  • 简介:在我国目前环境污染损害公共利益日益突出的今天,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作为最为有效的诉讼救济手段在我国还未完全建立。2012年民诉法增加公益诉讼制度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上升到了新的起点,然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在原告资格和范围以及举证责任等方面还存在障碍亟需排除。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原告资格 举证责任
  • 简介:摘要:中国现今环境污染事件的一再发生反映了现有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法规并不能有效、妥善地解 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传统环境保护方式己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创设一种新的制度来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公众的参与作为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的根本出路己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实践的大背景下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应运而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作为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破坏的一种制度,在国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国内则得到学术界与司法界的高度关注。国内一些地方法院近年在这方面的司法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 标签: 公益诉讼 环境保护 环境权
  • 简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使我国大气、土壤和水源等都遭受了严重污染。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环境问题并采取了许多措施,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2016年末发生的波及188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严重雾霾事件,更凸显了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与复杂性。

  • 标签: 环境问题 警察 生态环境恶化 严重污染 环境质量 复杂性
  • 简介:重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是指公司发生可能对公司证券及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且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重大事项时,应当立即披露信息,并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制度。“重大事项”一般包括:新公布的环境法律、法规、规章、行业政策可能对公司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司因环境违法违规被环保部门调查,或者受到刑事处罚、重大行政处罚的;公司有新、改、扩建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等重大投资行为的;由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原因,公司被有关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决定限期治理或者停产、搬迁、关闭的;公司由于环境问题涉及重大诉讼或者主要资产被查封、扣押、冻结或者被抵押、质押的;其他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关环境保护的重大事件

  • 标签: 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 环境保护 交易价格 衍生品种 环境法律
  • 简介:创业投资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制度环境的改善和制度体系的构建是创业投资良好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为分析制度因素对创业投资发展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国际角度揭示不同国家的制度环境左右了本国创业投资发展速度。而这些结论对我国发展创业投资制度、完善金融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 标签: 制度环境 创业投资 因素分析 技术进步
  • 简介:环境利益属于公共利益。传统法律理论认为,公共利益的保护是政府的职权和责任,只有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本文认为,除了政府可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外,也应当允许社会公众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直接参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即建立环境公益的政府和公众的双轨保护制度。为此,特别应在环境保护立法中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赋予公众独立的环境保护主体资格和相应的权利义务。

  • 标签: 公共利益 代表 保护制度 传统法律 权利义务 公益
  • 简介: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正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温饱、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温饱、小康和现代化。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看,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过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民口袋里没有钱,消费水平低,是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回升基础不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是,“十五”时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要高于“九五”时期。

  • 标签: 江苏 农民收入 制度环境 体制创新 农民负担
  • 简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征作了系统和细致的刻画,其总基调是“搞活、管住”,搞活指的是激发一切创造财富的动力,管住是指保障这种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对他人和环境造成负面损害。搞活主要靠市场和社会,管住主要靠政府和司法。越是搞放权搞活,就越要靠制度管住,这是同步推进、相得益彰的。

  • 标签: 保护生态环境 制度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 相得益彰 财富
  • 简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推进,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技术、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民群众也日益关注环境问题,环保已是不断加强,公民逐渐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切实利益。环境污染事件的频频发生,人们在捍卫自己权利的同时,也感到了环境公益诉讼相较于常规诉讼的无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建议。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环境保护 制约因素
  • 简介:香港地小人多,人口密集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突显了香港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香港主要的环境污染有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废物的处理及噪音的问题,要完全根治这些污染问题并不容易,但我们必须要定下目标,至少要减少污染,控制污染不再恶化下去,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後代,有一个健康和安全的生活环境

  • 标签: 环境保护制度 香港 环境污染问题 概观 空气污染 水质污染
  • 简介:环境税是指对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环境税费。由于目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存在调节面窄、形式单一、税制没有形成体系等问题,因此,我国环境领域费改税、设立独立环境税的改革势在必行。在环境税制设计上要适当调整各个要素,并在现有鼓励环保的税收优惠政策基础上,增加新的税收优惠,注意新旧制度的整合,以避免政策重复或缺失。

  • 标签: 环境税 可持续 费改税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对公布环境信息需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信息公开的最直接表现是发布环境报告书。本文梳理了我国近年来部分省市环境信息公开情况,尤其是着重分析了环境报告制度发展与管理经验,总结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现存主要问题。借鉴国外报告书制度经验,提出我国实施环境报告书制度的建议。

  • 标签: 环境报告 保障机制 建议
  • 简介:近年来,环境公益诉讼逐渐被公众关注,而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关于此方面的规定,一些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建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公益诉讼的概念;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设想。关键词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图分类号D915.1文献标识码A一、公益诉讼公益诉讼最早可溯及古罗马时期,公益诉讼是指所有为维护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诉讼,既包括国家机关代表国家以国家的名义提起的诉讼,也包括私法人、非法人团体、个人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提起的诉讼。而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社会团体和个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对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导致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或有造成损害危险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二、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1.弥补现行法律对环境公益保护的缺失。我国诉讼包含三种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但除了刑事诉讼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危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诉讼外,民事和行政诉讼均未对公益诉讼作任何规定,甚至限制了公益诉讼的提起。除了诉讼体制上的缺失,我国环境基本法及其单行环境法规制定上的缺陷也不利于环境公益的保护。因此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则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2.弥补行政权力对环境公益保护的不足。在我国,对环境的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管理环境的单轨运行机制,由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关代表国家对环境进行全面的监控、监督和管理,并对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进行预测与决策。这种体制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却严重忽视了其他社会力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无法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建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弥补行政权力对环境公益保护不足,积极保护环境的必要举措。(二)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1.我国现有法律包涵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念。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法律和法规都不得与其相抵触,宪法为一切法律的确立和制度的建立提供基础。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仅符合宪法原则,而且宪法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依据。2.环保团体的建立及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众多以维护环境公益为宗旨的环保团体建立起来。通过这些团体,公众可以更全面的参与到环境管理事务中去。赋予这些团体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将更大地发挥环保团体在保护环境公益方面的作用,且与当代权利的多元化和社会化的趋势相吻合。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和保护环境个人力量的集结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民众基础,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成为可能。3.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经验借鉴和司法实践案例的积累。现代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已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司法实践,其中美国的制度最为发达。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环境公益保护的制度。三、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设想(一)原告资格的放宽。由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环境侵害往往是间接的侵害,若按照传统的侵权理论,则根本无力保护环境。为此,迫切要求重构侵权理论,扩大原告主体的范围,诉讼主体不仅包括直接受害人,而且包括社会一般公众、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要建构环境侵权公益诉讼制度,首先得扩大主体的适格范围,赋予一切单位和个人以诉权。(二)被诉对象范围的扩大。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好环境,各国法律在放宽环境诉讼起诉资格的同时,也扩大了被诉对象的范围。过去根据法律规定不能被提起诉讼者,现在则可以对其提起诉讼了。(三)举证责任的合理配置。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传统民事诉讼法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但在环境诉讼中,环境损害的认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由于原告获取信息的有限性,让他们承担举证责任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必须得到立法肯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只需提出加害人有污染行为的初步证据,即可以支持其请求,至于污染事实是否确实存在,污染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等举证责任则倒置给被告承担。(四)环境公益诉讼费用的承担及对公益诉讼原告的奖励。在环境新型侵权案件中,由于其牵涉面较大且涉及众多复杂专业知识与技能,原告即便履行其较轻的举证责任也需花费极为昂贵的诸如高科技术鉴定使用费用,往往为一般组织与个人难以承受。如果仅因诉讼费用而拒原告于法院大门之外,这无异于迫使民众放弃对环境公益的保护请求。所以,我国应吸纳他国的做法,适当减轻民众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所需费用,在立法上,对诉讼费用的负担作出有利于原告的规定。同时,每个人是自身利益的最大维护者,公共利益与自身私人利益相比较,较少为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所“青睐”,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与精力,为一般民众所不愿。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要是出于对美好环境和和谐环境秩序的需要,为了鼓励与保护他们的这种“热心”,原告在胜诉后应得到国家奖励。(五)防止滥诉。环境公益诉讼最大的特点就是主体资格的扩大化。然而,在“诉讼爆炸”的今天,即使是在有着“厌讼”传统的我国,也存在着滥诉的可能。虽然有学者对此表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但作为一种制度的设立,应考虑其可能性。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除了以上的几点设想以外,还可以加大环保组织的培植力度;加强公益律师制度建设和努力培植公民的公益诉讼的意识等。参考文献1吕忠梅.《环境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郭道晖.《权力的多元化与社会化》,《法学研究》期刊3王全兴.《关于公益诉讼的零散思考》,载于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4吕忠梅.《环境诉讼初探》,载吕忠梅主编《环境资源发论丛》,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作者简介邓英,西北政法大学2008级民事诉讼法专业研究生。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