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催发了民国时期知识女性的独身思潮,这与知识界对女性的期许背道而驰,并将其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知识界对她们进行了多方劝导和训诫,希望其能放弃独身主张。独身女性的大部分选择了婚姻生活,但仍有少部分人坚持独身,她们以职业为基础,创造了多彩的生活。独身现象不仅体现了知识女性对传统男权的突破,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启蒙知识界女性社会角色规划的超越。结婚与独身之争涉及的深层问题是如何体现女性的价值,这不仅是个历史问题,也将是长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 标签: 民国时期 知识界 知识女性 独身问题
  • 简介:建国之初,毛泽东曾多次婉拒亲戚朋友们提出的介绍工作的要求。时任长沙某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是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托人找到毛泽东,想去国家文史馆当研究员。毛泽东为此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杨开智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儿子,也是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哥哥。他曾捎信给毛泽东,要求“在京或湘安排厅长之类的职位”

  • 标签: 毛泽东 人情观 柳直荀 研究员 史馆 田家英
  • 简介:在法国由古代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其边疆观念也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自然边疆”(naturalfrontiers)逐步成为塑造法国历史与现实认同的主要理念。本文通过对中世纪以来法国内政和外交层面边疆观念变迁的分析,揭示了“自然边疆”的形成、发展和近代转型过程,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法国国家认同与法兰西民族的形成与变迁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法国 自然边疆 观念 起源
  • 简介:在学术研究中,尤其是在人类学研究中,作为专业知识生产者的研究者与所研究群体的关系在民族志表述危机的反思之后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而在地文化精英在知识生产中的地位与学术角色也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于与一位塔吉克族文化学者交往的追忆,讨论了人类学知识的生产过程,说明本土知识分子在关于一个族群或者地方的人类学知识生产中的价值和作用,探讨了双方如何在互动中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人类学和民族文化知识的扩展和变化等相关问题。

  • 标签: 马达力汗 本土知识分子 人类学知识生产
  • 简介:中原王朝有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形成的地缘政治.其地缘政治在用语与内容方面,不同于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地缘政治理论.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是历代王朝治边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历代王朝治边的实践过程中,地缘政治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成为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部分,并对中原王朝治边产生重要的影响.

  • 标签: 中原王朝 地缘政治观 边疆治理
  • 简介:在梳理图书文献中各种实例后,本文认为《律例馆校正洗冤录》虽是官书,但它并非不可挑战的常规。在继承元明以来活用《洗冤录》的脉络下,清代的检验知识和制度,其实比过去认为的更有弹性。例如利用案例、使用坊间著作来补充官方的不足;仵作也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不只是单纯的机械性操作。官方与民间著作,官员和仵作,案例,无论是在知识或制度层面,这些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 标签: 仵作 洗冤录 律例馆校正洗冤录 清代检验知识与制度
  • 简介: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在客家地区,有的地方按姓氏来区分口音,大量带“屋”的地名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点,有些谚语反映了客家宗族的内聚与外御思想。此外,宗族观念对客家地区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承续也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客家方言 客家人 宗族观念
  • 简介:随着西方“五大洲”学说的广泛传播,地跨欧亚的土耳其成为中国知识人想象亚欧与定位自我的灵活资源。晚清国人不仅从地理常识、地缘政治、西化改革角度判定土耳其为欧洲国家,也在洲际意识日益强化的时代背景下,将同处弱势地位、政教风俗相似的土耳其纳入亚洲舞台。一战之后,在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新土耳其革命和改革取得成功、中国反帝运动蓬勃发展、中日关系渐趋紧张等因素综合促动下,国内各政治势力和知识界偏向于将“亦欧亦亚”的土耳其明确归入亚洲,并赋予其复兴亚洲、抗衡西方的领袖国身份。此种建构与想象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观察视角的差别,以及与实际情况的背离,不时呈现某些逻辑困境和现实矛盾,反衬出“欧洲说”仍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 标签: 知识精英 土耳其 洲属认知 反帝
  • 简介:随着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的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新体系正在形成,其最大特征就是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国丝绸博物馆2017年举办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突破以往展品题材上的限制,将展品从单一纺织品拓展到丝路文化遗产的全领域,从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的视觉角度,讲述科技在丝路古道上探索出的新故事,并通过组织一系列相关体验和教育活动,实现宣传历史文化的同时,拉近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与观众之间距离的目标。

  • 标签: 博物馆 陈列展览 科技考古 文物保护
  • 简介:本文以都官的变迁为线索,展示了"观念的力量"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由名与实共同组成的制度嵌入作为整体的制度体系之中,其变化有待于"观念的力量"与皇权的推动,从而显示出一定的轨迹。秦代统治者从作为一方诸侯之"家"的场域出发,试图以"公天下"的方式整合大一统的国家。经过两汉家天下与私天下的形态后,由"共天下"而再次走向"公天下"。"都官"亦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轮回:秦汉之际的都官是行政指向的的中央派出机构,具有"公"的色彩;从汉代开始,"私天下"的色彩日重,作为皇帝耳目与爪牙的监察系统日渐发达,司隶校尉和刺史在职能上替代了都官;隋重铸一统帝国,"公天下"成为精英阶层的主流认识,官制改革又使都官再次走向"公"。

  • 标签: 司隶校尉 都官从事 公天下 私天下 共天下
  • 简介:所谓受命,是周人为了争取其他方国和部族的拥戴而发动的一场政治造势运动。与殷商王朝以上帝为至上神而排斥天神不同,周人强调敬天,但也接纳上帝,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方国和部族的支持。文王受命肇端于"太姒之梦",周原庙祭甲骨表明,为了祈请商远祖策命文王代商,周人进行了祭祀。随着受命之君文王的离世,周人的这场政治造势运动受到很大的冲击。"文武受命"和"武王受命"表述的出现,彰显了受命主体身份的转换,武王时期的祥瑞吉兆集中出现在兵孟津这一军事行动的过程中。而金文中的"文武受命"则到了共王时期,这或许与周初分封时所形成的文王、武王、周公三支宗法势力在西周中期以后的分化有关。

  • 标签: 天命 政治造势 文王受命 文武受命
  • 简介:高善必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界说历史,重建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进展为主线的印度生活史、社会史。高善必对"神话即历史论"、轻信史诗又具种族和教派偏见的马宗达资产阶级历史观、缺乏事实基础和理论依凭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缺少史实支撑的马克思亚细亚模式,以及苏莱金、安东诺娃、丹吉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评析,展示出其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之实事求是、追求历史真相的理论品质。高善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印度社会的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高善必的印度历史分期,不落俗套,未给奴隶制安置一个位置,但其论说印度不存在奴隶制阶段的方式,含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印迹。高善必把强迫劳役视为印度封建制度典型特征的做法,在印度史学界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宗教和文化在高善必的历史解释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

  • 标签: 高善必 印度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 奴隶制 封建制
  • 简介: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由来已久,各类文本和已有研究对于作为“五伦”之一的夫妻关系和女子应遵守的“妇德”有充分描写和讨论。而妾作为封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文学研究中被简单认为是受压迫又模式化的角色,接近婢女与娼妓,多在证明妇女地位低下时才被讨论。《红楼梦》是一部对妾这一边缘、模糊而又多变的家庭角色进行细腻描写的作品,书中妻妾的形象多有突破“刻板印象”之处,也提供了许多妻妾相处的生活细节。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贤妻美妾”的深层意蕴,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对家庭关系的理想以及试图缓解家庭矛盾的手段。

  • 标签: 红楼梦 贤妻美妾 家庭关系 封建婚姻 曹雪芹
  • 简介:健康旅游在国内外都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对于“健康旅游”的研究国外较早于国内,并且其理论方法都较为成熟.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1022篇国外健康旅游研究成果的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词频统计的方法,关键词类聚、时间演进等手段绘制国外健康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呈现国外健康旅游的研究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国外健康旅游研究主要聚焦于医疗旅游领域,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呈现多元化态势,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较强.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国外健康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借鉴国外健康旅游发展的优势,为我国健康旅游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健康旅游 国外 知识图谱 研究启示
  • 简介: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我国旅游体验研究日益兴盛。本文运用知识图谱法,对我国近十年旅游体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研究发现:文献发表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核心发文作者数量与发文量较少,且研究学者互相合作较少;研究机构大多依托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相互之间有一定合作;研究热点为“游客满意度”,“体验经济”,“乡村旅游”,“影响因素”,“真实性”,“感知”等六个方面;研究内容不断拓展深化,从理论基础转向实际应用,研究案例地种类逐步丰富,研究方法趋向多样化。另一方面,后期出现了研究热点数量下降,重复性研究过多,旅游体验研究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需要引起研究者重视。

  • 标签: 旅游体验 知识图谱法 CITESPACE 研究综述
  • 简介:中日传统舞台建筑在历史上有很深的渊源,日本不仅在祭祀性演艺文化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其舞台建筑也深受中国的影响。本文就从中日祭祀性演出及其演空间的同源性,祭祀性演建筑形态的相似性,建筑名称及用法的相似性说明中日古代祭祀性演场所的文化的同源性,以该研究为基础不仅可以探讨中日舞台发展演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问题,更能深入的探讨中日两国在历史上遗失的舞台原型,推进中日古代戏场建筑的起源、发展与当代传承研究。

  • 标签: 中日 传统舞台 文化同源性
  • 简介:在古代,中国同周边国家之间没有当代国际法意义上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线,而是以疆域变化为主要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国家的疆界秩序.在海洋上,中国古人早已有了海界,但由于种种因素,未能形成明确的海界.直至近代,中国人被迫接受了西方国家划界的模式,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疆域,最终形成了南海断续线.

  • 标签: 中国传统疆域观 南海 疆域
  • 简介:近年来,我国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快速发展,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工作形式也开始走向个性化及数字化,兼具学习与服务功能。由于文物是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重点,应拉近其同公众的距离,突出其情感性、文化性与艺术性,从而将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通俗化与知识化相互予以完美融合。本文详细探讨了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通俗化融合知识化的策略,以提升展览效果,让博物馆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

  • 标签: 博物馆陈列展览 通俗 知识化 融合
  • 简介:目前学界对中国现代化的反思缺少一种空间,即边疆的视角。通过对中国现代化战略的考察,文章指出在中国现代化战略的背后,潜藏着一套隐秘的知识体系——“中心主义”“东部主义”“民族主义”。笔者继而从史学领域兴起的“从边疆看中国”视角中汲取资源,站在反思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认为该视角的意义就在于将中国现代化的整体性知识话语进行解构,对边疆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心主义”“东部主义”等话语知识进行反思,重新认识和看待边疆地区的现代化。

  • 标签: 中国现代化 中心主义 民族主义 内亚边疆
  • 简介: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更多的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论文尝试分析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提出了'趋利、避害、改善'的观点,并以用水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了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环境应对之策:即近水(趋利),防水(避害),掘水与蓄水(改善)等三个方面。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古今'节能'观点的对比分析,选取宏村与屏山村两个村落进行比较研究,挖掘传统建筑营造技术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可以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分析。

  • 标签: 传统建筑营造技术 取水观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