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民国前期贾汪矿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秩序,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逐步深入,呈阶段性起伏波动之势。民初对绅权既尊重又约束的制度安排,保障了矿区的有序发展。1920年代末国家权力全面扩张,政治失意、经济受损的乡村“保护人”即曾为地方利益代言的乡绅投向逐利性基层国家权力,转化为渔利型掮客,导致矿区失序。1933年国家权力重新调整后,新崛起的地方精英与职能强化的地方政府致力于乡村利益和社会公正,修复了矿区秩序。矿区政治和秩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政权建设中制度变革特别是国家权力配置不断调适的结果,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忽视这种阶段性特征,单纯说政权建设成功或失败有失偏颇。
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文革”结束,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上一段比较阴暗的时期,党内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思考见诸文字的极少,以致在涉及这一时期民主思想历程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不计,或几笔带过,或从后人的视角来探讨其失误根源(梁柱:《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杨小冬:《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艰辛探索与发展创新》,
简介:<正>有关古希腊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议论颇多。笔者试图从妇女社会地位的角度揭示这一民主的局限性。古代雅典“妇女占居全邦人口的半数”,了解她们的政治地位、社会处境,可使我们更深刻认识这种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认识到这种民主从根本上无广泛性可言。伯利克里时代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然而,恰在此时,妇女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低落到了极点。城邦公民充分享受的诸多政治权利——参加公民大会、担任公职等,均与妇女绝缘,不论出身如何,没有资格享有与男人等同的民主权利。民主政治成为极少数男性公民独占的特权,男性公民可为所欲为是这种民主的重要特征之一。人口中的“半边天”——为数众多的女性倍受歧视,发达一时的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建立在父权制和大男子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对欧盟和北约的创始国成员之一的意大利民主制度演进的历史性分析,来反思欧洲自由民主制度的转变和结构变化。论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第一共和国"(1946-1994),这是一个由美国控制的基督教民主党的政权,是由冷战体制强加给意大利的"被控制的民主",这一政权实际上构成对意大利民主的结构性限制。第二部分分析"第二共和国"(1994-2009),即贝卢斯科尼政权。这是一种"反自由的平庸政治",是冷战中兴起的弱民主制度向民粹主义的退化。作者认为,"被控制的民主"的逻辑在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而贝卢斯科尼的"不自由的平庸政治"的逻辑在于资本主义和政治之间的新关系,这种新关系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开始浮现,并且在21世纪初完全展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