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陶宗仪(1329-1412),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浙江黄岩陶阳人(今路桥峰江),自称天台陶宗仪。他是温台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是宋至明清承前启后的学术大家,也是对我国学术文化有卓著贡献的重要人物。他立身高洁,才华横溢,博闻多识,卓有创见。他在人文学科,以至自然学科的探索和研究,思路开阔,著述极多,是带有开拓性的一代学者,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故赢得历代文史大家的高度关注和赞誉。称其为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书画学家、人文学家;也还有称他为我国出色的百科全书大家。他的《辍耕录》、《书史会要》、《说郛》等著述,可和洪迈《容斋随笔》、沈括《梦溪笔谈》、赵汝适《诸蕃志》、宋应星《天工开物》、李自珍《本草纲目》等相比美,堪称宋明以来的海内一代名作。
简介:<正>容庚先生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省东莞城人。生于1894年9月5日,卒于1983年3月6日,终年九十岁。先生少年即醉心于金石之学,壮而弥笃,由文字而及器物,进而及于史迹。毕生著书二十余种,论文及其它述作近百篇,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和收藏家。容庚先生出身于晚清书宦世家,其高祖、曾祖分别是道光年间的贡生、举人、祖父鹤龄系同治恩科进士,外祖父邓蓉镜官至翰林,父亲为光绪丁西科拔贡,世代皆习举子之业。但先人早逝,直接给他以亲炙的是四舅邓尔雅和从叔容祖椿。邓尔雅是广东有名的书法篆刻家;容祖椿工于绘画。先生从小就受到长辈学术与艺术的熏陶,这对他一生的治学影响极大。1913年,当他还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就已经对金石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开始研习吴大徵的《说文古籀补》和桂馥的《缪篆分韵》时,即萌发补辑之意。1917年中学毕业,不复升学,与弟妹策划共同采集篆籀之见存者为《商周秦汉文字》一书,后因种种原因而未果。1922年,先生与三弟容肇祖北上求学,路过天津,挟
简介:民国时期,顾颉刚以“我们”与“他们”来划分新历史考据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学术边界,对唯物史观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主张“分工合作”论,坚持各自不同的学术道路,缺乏主动交流与实质合作。新中国时期,顾颉刚经历了“从抗拒改造到接受改造”的心路历程,既进行自我否定与批判,努力接受唯物史观,又无法完全放弃自己的学术理念,呈现出“融而不入”的矛盾状态。新历史考据学派的史学价值观塑造了顾颉刚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虽然他不断进行调整,但这种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价值观的异趣还是成为他思想痛苦的根源。顾颉刚对唯物史观态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学格局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史家寻求史学现代化、探索现代史学不同范式的努力。无论是科学史学范式,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都有其历史的和学术的价值,而史学现代化则需多元化的存在与探索。
简介:南宋邓椿的《画继》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之后中国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画史著作。《画继》中出现了多处以《圣艺》为代表的有关宋徽宗的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本文以《画继》中对宋徽宗的记载与评价为依据,来透视邓椿对宋徽宗画史地位的认知和画史形象的塑造,并以此窥见南宋美术史家著史态度的微妙变化。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画继》中宋徽宗的形象,包括其艺术成就的定位,"形似"和"神似"观,编纂画册和对待画工的态度及文人审美倾向等。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画继》对宋徽宗喜好文人画的记载,透视邓椿自身对于文人审美情趣的偏好。而这种对于文人趣味的倡导,体现了宋人审美风尚集体转变,也反映了《画继》与之前两部美术史著作著史态度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