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生于台湾彰化,祖籍广东蕉岭。他是封建科场上的东宁才子,诗界革命的巨子,致力于创办新式学堂的教育家;他又是积极抗日护台的民族英雄,同情赞助民主革命的社会活动家。他亦文亦武,被誉为梅州“八大先贤”之一。

  • 标签: 保家卫国 社会活动家 诗界革命 新式学堂 民族英雄 民主革命
  • 简介:一、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与在粤东、台湾的分布与发展相传三山神庙始建于隋,显于唐,封于宋。元代的编修官刘希孟曾作《明贶庙记》,把巾、明、独三座山岳神格化的由来阐述得颇为详尽。

  • 标签: 三山国王 两岸关系 信仰 粤东 田祖 神格化
  • 简介:日本著名汉学家池芦洲一生致力於汉学教育和研究。其汉学研究领域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出版多部汉学研究的专著、教材及工具书,在日本汉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其对《史记》的研究更是贯穿其学术生涯的始终,留下了以《史记补注》为代表的大量《史记》研究着作和文章。本文在对其藏书及相关资料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汉学研究,特别是其《史记》研究的方法、特点及成就进行梳理和分析。

  • 标签: 池田芦洲 汉学家 史记 研究
  • 简介:马年早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个法定纪念日: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消息传出,美国抗战史实维护会元老、《美华论坛》英文杂志董事长兼总编辑长焯先生欣然告诉笔者:这两个法定纪念日的设立,代表了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声。他同时指出,早在1993年12月12日,旧金山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就将每年的12月13日议定为追悼和哀思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日。接着,他讲述了参与华人华侨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前因后果——

  • 标签: 海外华人 史实 维护 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 南京大屠杀
  • 简介:3月29日,滋乾、沈同伉俪于婚礼当天向中国钱币博物馆捐赠古代钱纹狮纹石雕(古代门户石雕构件)一对。石雕正面上下为圆形方孔钱纹和蹲狮戏绣球浮雕图案,狮子形象威猛,头部为螺旋状鬃毛,尾部为三绺长尾毛。令人称奇的是,

  • 标签: 石雕 钱纹 古代 捐赠 中国钱币博物馆 狮子形象
  • 简介: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与步军司三衙,是宋代至关重要的强力军事机构。与遂行“掌禁卫军之政令”和“守京师,备征伐”拱扈皇宫、卫戍京师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军政职能相适应,除了马军司在宋孝宗朝移屯陪都建康之外,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步军司三衙皆在京坐局,置衙署於京师。殿前司之帅衙,更始终是紧邻皇宫。宋代三衙事实上皆为一长制,南宋时期又增设了计议、主管机宜文字、干办公事等多员幕职属官,为主帅出谋划策、参赞军机。两宋三衙皆行案司体制,分设诸案司、置吏胥办事。以宋神宗朝为界,北宋三衙经过了五案制和六案制两个发展阶段,南宋三衙则为五案制。南宋三衙吏胥不仅规模大幅度地超过了北宋,吏胥的实际出职前景也要优於北宋。宋代三衙还先後设有监狱、都作院、差使剩员所等直属附属机构.

  • 标签: 三衙 两宋 南宋时期 军事机构 出谋划策 附属机构
  • 简介:本文以许渊冲的“三关论”为理论基础,以李清照词《声声慢》的16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小见大,探讨宋词英译的策略。文章首先概述了李清照词英译及其研究情况,然后将译本分为三类,通过问卷调查,主要考察“形美”和“意美”两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从译本的词数和韵律角度分析“音美”问题。最后,将“三美论”与宋词英译相结合,归纳出翻译宋词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 标签: 李清照《声声慢》 三美论 宋词英译
  • 简介:从航运网络的角度分析近代上海港的崛起,勾勒出上海港航运网络的形成过程,进而利用旧海关资料所含货物中转数据,揭示航运网络推动港口货物中转运输。认为近代开埠之后,上海港的"襟江带海"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轮船招商局、蓝烟囱轮船公司等纷纷以上海为中心设置航线,上海成为中国航运网络的重要门户。正是基于这种航运网络,上海的对外运输特别是中转运输蓬勃开展,货物中转率长期维持在50%以上,显示了上海港在联系国内口岸与海外市场之间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也意味着依托于不断扩大和加密的航运网络,上海港的资源配置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此也推动了上海整个城市的发展。

  • 标签: 航运网络 中转运输 上海港
  • 简介:以沈阳市为研究案例,借鉴国际著名团队POLYNET的研究经验并加以改良,进行了空间联系视角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分析。分别从人口密度分布、就业—居住空间联系网络与企业空间组织网络三个维度来识别沈阳市的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综合分析这些“中心”,得出四点结论:①城市核心区就业与居住中心构成十字交叉的内循环结构;②浑南新区次中心特征颇具雏形;③外围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错位发展;④沈阳市呈现不均衡的多中心结构特征。

  • 标签: 空间联系 多中心城市结构 流空间 沈阳
  • 简介:国内几种流行的涉及1911年2月13日至1913年3月12日间事情的西藏编年大事记有的1911年无一字记载,有的语焉不详,这显然是缺乏史料。这一时期实际上是辛亥革命在西藏的发生历史。在中国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中,西藏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一直缺乏详细的研究,所以已经出版的中国有关辛亥革命在各地的论文集多没有西藏的文章。此文试图补充这一不足,以英国档案为中心,对1911年2月13日至1913年3月12日间西藏辛亥年及其余绪做了编年事稽考略,对一些史事做了分析考述。

  • 标签: 辛亥革命 西藏 英国档案 第十三世达赖喇嘛
  • 简介:民办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政府部门以外的社会力量利用民间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和私有的资金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民办博物馆来源于民间,服务于社会,种类齐全,特色鲜明,已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事业的有益补充。佛山的民办博物馆在建馆、维持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等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地方政府的帮助,一部分民办博物馆逐步走出了发展的困境。

  • 标签: 民办博物馆 类型 佛山 资金来源 政策扶持
  • 简介:两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先后在中国开辟七块租界地,界内土地的租用方式,特别是英国商民如何获得合法的租地权利,是租界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七城市的英租界中有五处实行的是由英国政府与其本国商民订立皇家租契的土地制度,其中天津英租界扩张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租地关系最为复杂,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在原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解释框架中,皇家租契订约双方属于协同利益群体,二者间发生旷日持久的纷争几乎无法想象。以天津为个案,考察和梳理英租界皇家租契制度的历史脉络和矛盾波折,有助于更完整地理解近代英国在华租界及其土地制度的深层次特征。

  • 标签: 英租界 土地制度 租地关系 皇家租契 近代天津
  • 简介:“致籍”和“出入名籍”同属于出入关文书系统,学界之前对二者格式分类界定模糊。随着肩水金关汉简(壹)、(贰)简文的公布,有利于推进对此问题的研究。“致籍”多由传发放机构提前转送至关口,以供关吏核查持传、符者是否本人。它包含原文通知性文书以及出行人员名单附件。学界对出行人员名单附件格式归类尚不统一,以金关简出土名籍简为基础可大致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出入名籍”与“致籍”格式有类似之处,但不属于同一种文书,它们关键性区别在于“出入名籍”上会有明确的出入关记录文字。“出入名籍”分为单人出入关记录和多人同时出入关记录。后者应只有一件致籍通知文书和传文书,关吏可能会将多人名籍编连在一起,只在其中一枚简之上附记出入时间。

  • 标签: 致籍 出入名籍 肩水金关简
  • 简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庄镇中心敬老院是西宁地区唯一供养回族五保老人的敬老院。39岁的唐海普原籍山东青岛。11岁来到父母工作的青海省大通县,从此扎根高原。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从2008年担任新庄镇中心敬老院院长工作以来,这位汉族院长带领藏、回各民族工作人员,悉心照顾敬老院里的回族五保老人,用心血浇灌出一朵耀眼的民族团结之花。

  • 标签: 敬老院 大通县 回族 院长 孝子
  • 简介:本文将以天命初期爱新国对明关系的历史记事为中心,系统对勘《满文原档》《满文老档》《武皇帝实录》满汉文本、康熙重修本《高皇帝实录净汉文稿本与定本、乾隆修订本《高皇帝实录》满蒙汉文本、《满洲实录》满蒙汉文本及《皇清开国方略》汉文本,考察其书写、改写及最终凝成的过程,并讨论各史籍间的承继关系及其史料学性质。

  • 标签: 爱新国 清代官书 满文原档 满洲实录 太祖实录
  • 简介:新见整理本杨复编辑《祭礼》为杨氏《仪礼》学提供新见材料。分析其与黄轹、己之《仪礼图》及此新见文献之章句论,乃考见其礼学之发展,而将其定位于朱子礼学思想之一环。

  • 标签: 杨复 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 章句 朱子礼学
  • 简介:1907年11月6日,营口叶亮卿开办的东盛和等五联号突然倒闭,波及整个营口,造成严重的区域性经济危机。面对危机,清政府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几经协调、商讨,最终由户部银行筹款150万两进行救济,从而稳定了商业秩序。通过该案处理过程,能看出清政府在实际经济运作中开始发挥保护、救助经济的作用。但救济政策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蕴含着多方考虑及利益纠葛。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新式金融机构与督抚、地方关道等部门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扮演着不同角色。新政时期的清王朝开始从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型,政府职能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得到扩展和强化。

  • 标签: 经济危机 东盛和 倒闭 清末新政
  • 简介:20世纪40年代,辅仁大学成立了人类学博物馆,随后创办了刊物《民俗学志》,登载民俗学研究相关论文,此外还开展过一系列相关活动,诸如设立民俗学课程与研讨班、宣传动员、实地调查等。这段过去被忽略的重要历史理应得到更多关注。

  • 标签: 北京辅仁大学 人类学博物馆 《民俗学志》
  • 简介:民国前期贾汪矿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秩序,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逐步深入,呈阶段性起伏波动之势。民初对绅权既尊重又约束的制度安排,保障了矿区的有序发展。1920年代末国家权力全面扩张,政治失意、经济受损的乡村“保护人”即曾为地方利益代言的乡绅投向逐利性基层国家权力,转化为渔利型掮客,导致矿区失序。1933年国家权力重新调整后,新崛起的地方精英与职能强化的地方政府致力于乡村利益和社会公正,修复了矿区秩序。矿区政治和秩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政权建设中制度变革特别是国家权力配置不断调适的结果,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忽视这种阶段性特征,单纯说政权建设成功或失败有失偏颇。

  • 标签: 政权建设 贾汪矿区 地方精英 乡村秩序
  • 简介:川军对抗战态度的是比较积极的。皖南事变之前,川军与新四军进行了亲密地合作。川军参加皖南事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蒙蔽和胁迫的,但与川军的阶级属性也有一定的关系。川军在皖南事变前后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事变后调整了态度,停止了与新四军的敌对状态。在皖南事变中,川军政治态度的重大转变,是由川军本身的软弱性决定的;与皖南顽固派势力强大,以及新四军统战工作的某些偏差也有关系。川军被卷入这场内战,这是历史的遗憾,使得中国抗战力量受到了重大损失,但我们不应该抹煞川军与新四军团结抗战的历史功绩。

  • 标签: 皖南事变 川军 政治态度 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