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40 个结果
  • 简介:东晋时期玄佛合流而共同促进了山水审美的发展。玄学与佛教虽在理论上多有相似,但却有着不同的心灵构成。玄学是非时间的,肯定当下为圆满自足的存在。佛教则具有时间性,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整体时间视野中观察世界,展开内在的精神生活。因为时间观不同,佛教与玄学在逍遥观、命运观、世界观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玄、佛心灵构成的差异也表现在审美活动中,使得东晋山水审美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 标签: 玄佛异质 时间 世界观 审美意识
  • 简介:从文学范畴内的"生态批评"角度来看,《蒙古秘史》是一部典型的生态文学作品,它突出地反映着蒙古民族对待自然世界的生态思想,同时也蕴涵着淳朴而深厚的生态审美特色。这种思想和特色是一个民族集体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它们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原始朴素的生态天然美、和谐稳定的生态整体美、客观平等的生态交融美。

  • 标签: 生态意识 《蒙古秘史》 天然美 整体美 交融美
  • 简介:自然与美的境界,是晋人人生理想的最高体现。魏晋美学凝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审美情结。魏晋玄学本身并非属意于美学的探究,但汉末以后政治的险恶、名教的式微,引发“援道入儒”的新道学——玄学生发。玄学的缘起及玄学辩难,形成了一次崇尚自然自由、追求人生理想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魏晋玄学的整合儒、道便为架构出一个充满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美的时代奠定了哲学思想基础。

  • 标签: 晋人之美 名教式微 玄学辩难
  • 简介: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家有了第一台电视,黑白的,长城牌。虽然只有9寸,却是家里的一件宝贝。那天,屋顶立起一根又细又高的天线,再请来帮忙的邻居们吃饭,人来人往,就像过节,屋内屋外,一片欢声笑语。我很奇怪这个不大的“盒子”怎么装着这么多的人和物,一直在动,没完没了。

  • 标签: 电视 记忆 改革开放初期 长城牌 天线
  • 简介:我出生在文革后期的1973年,那时,全家9口人住在古城平遥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靠着父母微薄的工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 标签: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看电视》
  • 简介:安岳石刻艺术不仅作为具体的文化现象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对象而存在。因此,安岳石刻闪烁着鲜明的个性,显示出难以穷尽的新奇,展示和体现的美的属性结构出了一个云蒸霞蔚的美的领域,并诉之于欣赏者的审美。可以说,安岳石刻艺术不仅可以升华人们对美的感知,而且可以点燃人们思想感情的火炬。

  • 标签: 安岳石刻 审美意识 审美对象 美的本质 持久性 大希庇阿斯
  • 简介:德夯风景名胜区是湖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湘西吉首市西北部,距吉首市区约18公里,319国道线贯穿全境,交通十分方便。景区面积约90平方公里,有险峻幽深的峡谷,雄伟壮丽的奇峰,绮丽多姿的瀑布,变幻无穷的云雾,自然清丽的田园风光。这里既有雄、奇、险的壮观,又有秀、幽、雅的风貌;人文景观以古朴的苗族风情为主,有'三月三'、'清明歌会'、'四月八'、'六月六'、'百狮会'、'赶秋'、'吃新'等传统节日;还有舞狮、盘龙、跳鼓舞、赛歌、刀梯会等民俗活动。酸辣可口的苗族佳肴,技艺

  • 标签: 湖南 德夯风景区 旅点介绍
  • 简介:审美趣味是指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兴味、好尚和追求,又称“审美情趣”。它是人的审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的一种表现,并且是它们的结果。在我国,审美趣味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者,包括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事情。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大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审美趣味。

  • 标签: 审美趣味 道德教育 意识形态 价值观念 情感体验
  • 简介:蒙古人"大元"的建立,对汉民族文明和传统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文化和温柔敦厚的审美风尚在游牧民族迅速崛起和物质力量骤然增强的直接冲击下,遭受了历史性的颠覆,从而使元代审美风尚偏离传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与前不同而为元所独有的特点来,即它们的异变性、民族性、开放性、质朴性和阶段性五大特征.

  • 标签: 审美风尚 温柔敦厚 颠覆 元代 物质力量 质朴
  • 简介:艺术的本质在于它的审美性,所以不能单纯地把摄影称之为摄影艺术,就如说话并不都是朗诵艺术,写字并不都是书法艺术一样。缺乏审美价值的摄影作品只不过是一般的图片而已,虽然它能保存和传播某种信息,但不能冠以艺术品的美称。因此,不论科技如何发展,设备如何更新,摄影艺术必须保持自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美。

  • 标签: 摄影作品 审美价值 摄影美学
  • 简介:审美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而言,审美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增强体能,提高整体素养,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对中学生的审美教育缺乏足够关注,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教育者应提升自身情操和修养,家庭应重视与支持,社会应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国家应给予制度性引导和必要的支持。

  • 标签: 中学生 审美教育 对策思考
  • 简介:沈德潜的诗歌审美理想以“中正和平”为总体要求,主张温柔敦厚的诗教。沈德潜身处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都已充分展开的清代中叶,他强调兼取诸家诗学,于对立的诗论里求以儒家诗学为主导,兼容审美派的某些见解的“中和”主张,体现了道德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和谐统一的诗歌审美理想。

  • 标签: 沈德潜 诗歌 诗学 审美理想
  • 简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教育能促使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而未来社会也需要发现、追求、创造美的人。散文具有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等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然”情境促使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散文审美能力。

  • 标签: 审美能力 “实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情境 高中语文教学 能力的培养
  • 简介:中国山水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湛,堪称天下无双。山水文学的繁荣肇基于古代文人的山水审美观:他们审视山水的焦点不在山水而在人生,其宗旨是透过自然美景凝神探索冥契自然之道的人生真谛。法国汉学家侯思孟有鉴于此,在其《山水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作用》中说:“在古代世...

  • 标签: 山水文学 山水审美 生命精神 中国古代文人 乐生精神 柳宗元
  • 简介: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探讨:传说瑶族先民"飘洋过海",是指渡过洞庭湖."飘洋过海"的原因是饥荒、世乱、大旱、疾病流行等.洞庭湖壮丽的自然景观造就了瑶族先民以湖为美的审美心理;渡湖中与滔天巨浪搏斗,表现了无以伦比的动态美;遇险关头,盘瓠王给崇高美的感受;最后,到达彼岸,是审美理想的实现.

  • 标签: 瑶族 飘洋过海传说 美学研究
  • 简介:历经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演变,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徽州古民居中仍然保存着大量的楹联,这是十分罕见的,更是难能可贵的。目前在民居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今天,古村落的整体形象和古民居的建筑艺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古民居的楹联文化却重视不够。作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面对的不仅是全国各地的游客,而且还有世界各国的游客,所以有必要对徽州古民居的楹联文化,作一番系统的审美。一、古民居楹联的地方特征

  • 标签: 古民居楹联 徽州古民居 文化审美
  • 简介:刘安(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于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十六年四月)袭封为淮南王,至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十月)被迫自杀,为王43年,其间经历文、景、武三朝。刘安学识渊博,在音乐、诗歌、辞赋等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以及学术研究方面成绩都相当突出。

  • 标签: 辞赋 诗歌 刘安 文学艺术创作 审美鉴赏 汉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