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只有认真研究、全面掌握标点符号被应用的历史状况才会更深刻地了解它的发展、变化和作用,才会更正确地应用它。蒙古文字标点符号同蒙古文字同时形成,约有近千年历史。使用蒙古文字标点符号的历史状况,是国内外蒙古语言学界有必要研究而从未研究的课题。研究使用蒙古文字标点符号的历史,对于促进蒙古文化文明程度,补充蒙古文字学基础理论使其系统化,完善蒙古文字学科体系,解决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比较和综合研究目前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的各种手抄本和各种版本,明确了使用蒙古文字标点符号的历史状况。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标点符号发展的时代特点和被应用的实际情况分为13-1
简介:<正>南湖位于余杭镇西南500米,东汉蓄天目万山之水成湖.近代因苔溪的疏浚,南湖遂渐干涸.1985年镇水产队在这里专营挖砂副业.1986年和1987年,在挖砂中陆续出土了10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积砂厚约1.5米,器物均在砂底发现,难以分清文化层次.根据遗物分析,较早的有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夹砂腰沿釜、牛鼻耳罐,还有少量骨角器,也有腹部附加一周堆纹的罐和鼎,数量较多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黑陶器皿及石器.在60多件黑陶器中,刻有较明显陶文和符号的有5件.1、黑陶豆1件(86C3—347),豆盘呈椭圆形,侈口,豆柄,竹节状,有镂孔,喇叭形圈足,通高16.8、盘径19.3×12.3、圈足径11.7厘米,烧成后在盘面两端刻有复线“山”字形符号各一,盘中心刻有4个同心圆,似一个太阳外围带有一圈光环(见图一).这一符号与上海青浦西漾淀水井所出鸟纹尊上的图案基本一致,与山东莒县凌阳河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文字也有相似之处.盘面刻有文字的同类陶豆在1937年何天行先生所著《杭县良渚镇石器与黑陶》一书中曾有述及,何先生还记录了其中8个文字,有7个字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同形字,其中3个与金文中同类字可以相对应,何氏认为黑陶文字为初期象形文,为古代越族文件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