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及其有效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12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结合相关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制订相应措施对患儿进行护理,观察两组出现安全风险事件的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安全风险事件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结合相关安全风险因素分析采取防范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预防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应用效果明显,值得积极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品管圈活动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精神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安全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采用品管圈活动观察组的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掌握率、医生患者沟通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常规操作合格率分别为97.8%、97.8%、95.6%和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4%、80%、82.2%和8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可提升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率、医生患者沟通率和常规操作合格率,还可起到降低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作用,具有显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传内科患者大便标本送检率、及时率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未实施品管圈管理前2014年9月~12月住院患者需留取大便标本1124份,品管圈管理后2015年1月~4月住院患者需留取标本1079份。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传内科大便标本送检及时率作为活动主题,对病区实施品管圈前大便标本进行分析,找出标本送检延迟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传内科标本送检及时率。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标本送检及时率由80.2%提高至92.8%,活动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传内科标本送检及时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并且培养了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小儿肺炎中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56例小儿肺炎患者,其中小儿细菌性肺炎有58例、病毒性肺炎有42例和支原体肺炎56例,并选取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通过采用超敏C-反应蛋白诊断仪和试剂盒对这些患儿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细菌性肺炎组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支原体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细菌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超敏C反应蛋白康复期比急性期明显降低(P<0.05),而病毒性肺炎组无明显变化(P>0.05)。病毒性肺炎组阳性率和健康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在小儿肺炎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了解山东省城市居民区蟑螂种类、密度、侵害率、分布特点、生态习性、季节消长趋势等变化规律,为蟑螂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捕捉蟑螂。结果2005-2010年共粘捕蟑螂2045只,经鉴定分别为德国小蠊、日本大蠊、黑胸大蠊3种。蟑螂总平均密度为0.69只/张,其中2007年蟑螂密度最高为2.27只/张;2008年蟑螂密度最低为0.58%;优势种群为德国小蠊,占蟑螂总数的96.38%。总平均侵害率为11.53%,其中2007年蟑螂侵害率最高,为28.72%。结论应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防治可有效降低蟑螂密度,更好控制蟑螂繁殖,减少蟑螂对居民生活环境侵害风险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肿瘤MR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及方法分析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影像资料,其中听神经瘤32例,三叉神经瘤8例,脑膜瘤6例,室管膜瘤1例,动脉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结果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中,以脑外为主,占97.96,良性占93.87%,恶性占6.12%。其中以听神经瘤最多,占65.31%,其他依次是三叉神经瘤16.32%,脑膜瘤12.24%,该区肿瘤大部分MR影像学特征比较明显,如果能抓住主要征象,鉴别诊断相对比较简单。结论MR特征影像学征象对该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