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心率减速率(DC)和连续心率减速率(DRs)在心肌梗死后患者猝死风险的预警价值。方法选自2014年2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2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预后分为猝死组(12例)和非猝死组(18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DC和DRs水平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分析DC和DRs水平与心率变异性、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猝死组患者的DC和DRs水平明显低于非猝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猝死组患者24h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h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非猝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和DRs水平与SDNN、SDANN和LVEF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NN50计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和左室收缩压(LVPS)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猝死患者的DC和DRs水平较低,且与患者心率变异性等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不同速率冲洗方法对膀胱痉挛的影响。方法对60例行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前列腺增生患者选用35-37℃0.9%氯化钠注射液为冲洗液4-5,采用三种冲洗方式冲洗膀胱A组快速冲洗组(120-150滴/min);B组匀速冲洗组(80-100滴/分钟);C组分时段快速冲洗组(每天3次,以120-150滴/min冲洗30分钟),观察三组在冲洗过程中出现膀胱痉挛患者的例数、痉挛发生频率、引流管堵塞次数。结果C组膀胱痉挛发生例数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C组发生引流管堵塞的次数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膀胱痉挛发生频率上,AC两组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时段快速冲洗可有效预防膀胱痉挛的发生、降低膀胱痉挛发生的频率,减少引流管堵塞次数,从而缩短术后冲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应用生长速率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9年11月-2022年3月择取该院儿童保健科体检婴幼儿12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予以分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发育水平评估,研究组实施生长速率监测,并结合监测结果进行干预,对照分析两组婴幼儿1年后体重指数情况,并对两组1年后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与对比。结果:从体重指数分析,研究组标准婴幼儿占比明显比对照组多,超重、肥胖婴幼儿占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组健康婴幼儿占比多于对照组,健康状况较差的婴幼儿占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婴幼儿保健工作中,通过对生长速率的监测及相关干预,可以避免婴幼儿体重指数超标,同时也可以使其健康状况得到保障,有利于婴幼儿健康生长发育,值得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生长速率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作用。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儿保科体检的儿童中,选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100例,分别采取单纯接受发育水平监测联合接受生长速率监测、单纯接受发育水平监测,将儿童健康状况、体重控制情况作为两组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健康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8.00%与89.00%,观察组在健康总有效率上相对对照组提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体重控制正常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92.00%vs83.00%),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结论:生长速率监测,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显著,不仅可以使儿童健康状况得到有效改善,而且也可以对儿童体重进行有效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速率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的可行性,建立简便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方法。方法在Hitachi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以速率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依NCCLSEP5-7文件要求以线性范围和精密度作为评价指标,并分析其与HLPC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结果本法的线性范围2.0-50µmol/L;批内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59%(P1)和1.92%(P2);批间平均变异系数为2.51%。速率法与HLPC的相关性Y=1.0207X-0.0302,回归系数(R2)=0.9893。结论该法重复性好、线性范围较宽并与HPLC法有很好的相关性,操作简单,完全符合实验室常规检测的需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本实验室的实验条件下,以速率法检测G6PD活性,初步得出本实验室G6PD缺乏患者的活性范围;探讨速率法检测G6PD活性的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速率法与其他检测方法的相关性。方法采集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1月本院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标本共4625例,采用速率法测定G6PD活性,随机抽取640例标本采用美兰法及荧光斑点法做对照。结果(1)本实验室用速率法检测G6PD缺乏的活性范围为<600U/L;(2)速率法检测G6PD的阳性率为6.72%;(3)速率法检测G6PD活性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美兰法,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本实验室G6PD缺乏的活性范围略高于说明书的参考值;(2)速率法测定G-6-PD酶活性阳性率6.72%,但阳性结果一定要进行复查,以防假阳性;(3)速率法与美兰法检测G6PD,结果有明显差异。
简介:目的研究在下颌骨较大速率牵引成骨术(DO)中应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s)对成骨的影响,探讨下颌骨较大速率DO的可行性。方法12只山羊双侧下颌骨行DO,山羊及左右下颌骨随机化分为实验侧、对照侧,一只山羊作为正常标本。术中预置牵开间隙3.5mm,实验侧应用rhBMPs,延迟期为3d,牵引速率为1.5mm/d,分3次牵引,延长幅度为20mm。3、5、7、12周行大体、X线、骨密度、生物力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延长幅度达到20mm,自固定期3周开始观察,牵引间隙新骨的再生形成及成熟改建仍是连续的骨愈合过程。固定期5周时,大体及X线观察表明实验侧已形成良好的骨皮质连续性,密度近于正常骨,而对照侧牵引间隙中间区却存在骨不连或间隙存在。组织学显示DO过程仍然是膜内成骨,对照侧牵引间隙中央可见中央区纤维连接、软骨改变,周边区可见新骨组织形成。生物力学三点弯曲实验显示实验侧在5周时接近正常骨,与对照侧有显著差异。骨密度随时间递增,实验侧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侧。本实验条件下在5周后拆除牵引器较为可靠。结论较大速率DO的骨再生形成也是一个连续的膜内成骨过程。rhBMPs在较大速率和较大幅度DO中的应用能够加速骨的再生和愈合速度,可以缩短临床疗程并达到较大的延长幅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硬膜外导管设计和脉冲速率对脉冲压力的影响。方法对国内常用的12种硬膜外导管联合5种脉冲速率(120、240、360、480、600 ml/h)进行体外测压(峰值压力及脉冲平均压力)。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脉冲速率与脉冲平均压力的关系,并比较不同设计两种硬膜外导管在不同脉冲速率下脉冲平均压力的差异。结果不同硬膜外导管和脉冲速率总共产生60种组合,共进行180次测压。峰值压力变化范围为1.81~14.84 psi。12根导管的脉冲速率和脉冲平均压力呈高度线性正相关(r>0.8,P<0.05)。末端封闭导管在各脉冲速率下所产生的脉冲平均压力均高于末端开孔导管(P<0.001);20 G导管在各脉冲速率下所产生的脉冲平均压力均高于19 G导管(P<0.05);钢丝加强导管在各脉冲速率下所产生的脉冲平均压力均高于无钢丝加强导管(P<0.05)。结论脉冲平均压力与脉冲速率呈正相关,细管径、末端封闭、钢丝加强型的导管设计会增加脉冲平均压力,在使用较高脉冲速率(>360 ml/h)时,应使用粗管径的硬膜外导管以降低报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