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初筛合格供精者抽血晕针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精子质量达到捐精标准而进行健康体检时,抽血晕针的初筛合格的青年男性50例,回顾性研究50例初筛合格者供精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抽血晕针的原因。结果50例初筛合格的男性抽血晕针的主要原因为心理因素、体位因素、护理技术、空腹时间过长、排精或抽血量多对体能的消耗,所占的比例依次为62%、52%、46%、26%和32%,还有少数供精者因疼痛和环境因素发生晕针。结论针对初筛合格供精者发生晕针的原因,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给予适当的体位、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以及及时进餐缩短空腹时间等措施均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晕针。
简介:摘要 供精辅助生殖就是 指 一对夫妇使用 自愿者 存于人类精子库的精子,通过 辅助生殖机构的 帮助,使女方受孕 , 生出的子女只跟女方有遗传学关系 ,与父方仅存在社会学关系的一种 辅助 生殖方式 。目前 正规医疗机构中 供精辅助生殖技术主要分两类: 一类是 供精人工授精( AID ) ,另外就是 供精试管婴儿(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儿童供者单侧供肾用于成人肾移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捐献单侧供肾用于成人肾移植受者病例,术后随访时间大于3年者纳入本研究。将受者分为0~5岁供者组(A组)及6~17岁供者组(B组),其中A组受者体重≤50 kg,B组受者体重≤70 kg。分析供、受者临床资料、受者/移植肾存活情况、移植物功能及生长、并发症情况。结果共入组45例成人受者,A组12例,B组33例。术后3年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100%,96.9%)/(91.6%,93.9%)。术后1周B组受者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优于A组,血肌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其余各随访时间点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两组移植物持续生长,1年时均达到成人水平。两组受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受者蛋白发生率分别为(33.3%、6.1%),术后1年两组各1例仍存在蛋白尿,术后3年仅A组1例婴儿供肾受者存在蛋白尿。结论依据受者体重选择合适的供者,儿童单侧供肾移植可为成人尿毒症受者提供良好的移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脑死亡供者供肾逆行机械灌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接受器官捐献供肾移植受者24例,所有的移植物都保存在脉冲灌注保存转运器(LifePort)中。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12例采用逆行灌注的受者作为逆行灌注组,对应顺行灌注供肾移植受者作为顺行灌注组。比较两组受者术后肾功能、移植肾功能延迟事件发生率。结果对所有受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逆行灌注组供肾灌注阻力指数在灌注过程中保持稳定。两组均无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发生;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逆行灌注组3例,顺行灌注组2例,P=0.62);两组在术后30 d内的24 h尿量、血肌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胱抑素C和血尿素氮均相似。逆行灌注组中阻力指数小于0.4的亚组肾功能在数值上优于阻力指数大于0.4的供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逆行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供肾机械灌注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1名毒蕈中毒脑死亡儿童供者供肾移植,探讨毒蕈中毒脑死亡者能否成为潜在器官捐献者及其捐献器官的评估办法。方法对毒蕈中毒潜在供者进行严格的临床病程观察、实验室及病理学评估。结果供者病变符合中毒性肝炎,器官获取时肾脏大体形态及实验室检查、病理学评估大致正常,2只肾脏分配给2例成人受者,肝脏弃用。经随访6个月,1例受者术后顺利恢复,另1例受者经过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后逐渐康复。结论当各项实验室生化指标正常、病理学检查未见禁忌,并且有充足的时间判断毒蕈中毒类型、观察各器官的损伤发展趋势以及等待毒素清除的情况下,毒蕈中毒脑死亡者有可能成为器官捐献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中供、受者选择、获取和匹配的优化,能够让老年供肝的使用达到最佳的效果。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例81岁老年供者供肝移植手术进行报道,供者为81岁女性,为脑死亡供者,受者为21岁男性,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手术。结合文献讨论与年龄相关的边缘供肝应用于临床肝移植时的初步经验。结果受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1天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为1131 U/L、丙氨酸转氨酶(ALT)为846 U/L,术后均进行性下降,2周后均降至正常,术后第1天总胆红素(TBIL)56.4 μmol/L,第3天下降至22.1 μmol/L,但术后第5天开始升高,最高66.0 μmol/L,术后2个月左右降至正常。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AST、ALT、TBIL等指标均正常,甲胎蛋白进行性下降。结论对高龄供者进行仔细的评估,选择一些低风险的受者,老年供肝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变性供肝对儿童活体肝移植供者的安全性及供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儿童器官移植科完成的814例儿童活体肝移植中供者和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肝是否存在脂肪变性将供者和受者分为非脂肪变性供肝组(n=733)和脂肪变性供肝组(n=81),根据脂肪变性程度将脂肪变性供肝组再分为轻度及中度脂肪变性两个亚组。非脂肪变性供肝组供者中,男性307例,女性426例,中位年龄30岁(范围:18~57岁);受者中男性351例,女性382例,中位年龄7个月(范围:4个月至14岁)。脂肪变性供肝组供者中,男性41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31岁(范围:22~51岁);受者中男性34例,女性47例,中位年龄8个月(范围:5个月至11岁)。术后通过门诊复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供受者进行定期随访。分别使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各组中受者和移植物生存曲线,并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脂肪变性供肝组和非脂肪变性供肝组受者生存率和移植物存活率。结果两组供者性别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年龄、血型分布、体重、体重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脂肪变性供肝组与非脂肪变性供肝组比较,供者术后1、2、5 d及1个月时肝功能指标ALT、AST的恢复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但手术时间更长[(294±75)min比(264±81)min,t=3.149,P=0.002],术后胆瘘[3.7%(3/81)比0.5%(4/733),P=0.025]和切口延期愈合[7.4%(6/81)比2.0%(15/733),P=0.013]比例增加。两组受者性别分布、年龄、血型分布、身高、体重及儿童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脂肪变性供肝组与非脂肪变性供肝组相比,受者术后2周内肝功能指标ALT、AST及总胆红素的变化无差异(P值均>0.05),两组受者累积生存率均为96.3%,移植物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6.3%和95.5%(P值均>0.05),两组受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轻度与中度脂肪变性供肝组相比,供受者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均无差异(P值均>0.05),受者累积生存率均为95.9%,移植物累积存活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2)。结论轻中度脂肪变性供肝应用于儿童活体肝移植时,供者手术时间延长,胆瘘、切口延期预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但对供受者术后总体恢复无明显影响,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在供肾来源极其短缺的情况下,扩大标准供者(ECD)供肾移植数量不断上升,其效果不如标准供者供肾移植且并发症较多,需要严格遵循"安全有效"和"知情同意"的伦理准则。一是由于目前国际上对ECD评估暂无统一标准,需要伦理委员会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充分审查,避免ECD供肾无原则滥用,以免受者经济、身体甚至生命安全受到严重损害。二是ECD供肾移植前应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但患者知晓后很可能拒绝,从而导致ECD供肾移植无法开展。建议卫生行政部门联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拟定包含ECD供肾相关内容、有较强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知情同意书统一使用,在尿毒症患者到移植中心初诊时即实施肾移植手术的知情告知,征求患者自由和充分的知情同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留存肾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对供者术后肾功能恢复、并发症及长期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9年10月19日至2018年12月31日512例活体肾移植供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放射性核素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供者左、右肾GFR,根据供者术前留存肾GFR结果,将供者分为GFR<45 ml/min组111例(其中12例供者留存肾GFR为35~40 ml/min),45 ml/min≤GFR<50 ml/min组91例和GFR≥50 ml/min组147例。评价供者术后肾功能恢复、并发症及长期健康情况。结果根据随访情况,512例供者中163例因资料不完整排除,349例供者纳入本研究,供者随访时间为1.0~20.0年,中位随访时间为8.3年。所有随访供者均健康存活,术后无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脏病(ESRD)发生。三组供者术后高血压及尿蛋白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留存肾GFR<45 ml/min组相比,留存肾GFR≥50 ml/min组的血清肌酐水平在术后3d、1周、3个月、1年、3年、5年、10年均略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较高,术后3d、1周、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年、5年、10年以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存肾GFR<45 ml/min组与留存肾45 ml/min≤GFR<50 ml/min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供者术后10年以上的GFR(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法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体肾移植供者术后长期安全性良好。对于术前总GFR≥80 ml/min的供者,留存肾GFR影响供者早期肾功能水平,留存肾GFR高的供者术后早期(3个月内)血肌酐水平较低、eGFR水平较高,但留存肾GFR水平不影响供者术后远期肾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供精人工授精术后随访的管理及对策。方法 采用电话、快递、传真、微信、手机 APP等方式选取行供精人工授精术患者 746 例,对其进行术后随访。 结果 本组 746 例患者共 1171 个 AID 周期,随访率达 100%。临床妊娠 388 例,流产 48例,异位妊娠 7例,临床妊娠率 33.13%,已分娩 352 名健康新生儿。 结论 供精人工授精的随访工作是保证生殖技术过程的重要环节,对行 AID 的患者实施术后随访管理可获得真实、有效的随访数据,确保符合伦理原则及保护后代的原则。随访护士良好的沟通技巧和随访制度的程序化,健康宣教的多样性是随访率 100% 的有力保障。
简介:目的分析本地农村有偿献血后感染丙肝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生化检测、病毒基因分型、HCV—RNA定量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43例有偿献血后感染HCV者,进行临床常规生化指标、基因分型、HCV—RNA定量、自身免疫肝炎及肝脏超声检测。结果43例丙肝感染者中,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者9例,占20.9%;肝功异常,转氨酶升高者13例,占30.2%;基因I型15例,占34.9%,基因Ⅱ型25例,占58.1%,未分型者3例,占7%;HCV—RNA定量〈1.0E+03copies/mL为7例,占16.3%,4例〈1.0E±04copies/mL,占9.3%,余均为〉1.0E±05copies/mL,占74.4%:彩超示:未见明显异常者3例,占7%;40例有不同程度肝损害,部分已有肝硬化的表现;自身免疫肝炎指标检测均阴性。结论感染丙肝后大部分发展成慢性肝炎,逐渐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不同程度肝损害,需积极早期抗病毒治疗,才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子宫移植潜在供者与受者的调查研究,探讨筛选子宫移植潜在受者和供者的有效方法。方法观察对象为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2例完全性子宫性不孕症(absolute uterine factor infertility,AUFI)患者。按照临床需求和既往研究制定8个方面的调查内容,对在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之间通过门诊或电话咨询子宫移植临床试验的人群发放登记表。收集信息后,录入系统并处理数据。结果数据有效的人群数量为84例,其中有子宫供者的受者的人群数量为37例。潜在受者的平均年龄为26.0岁(18~47岁)。在潜在受者中,有76例(90.5%)患有先天性AUFI,8例(9.5%)为获得性AUFI。对可提供子宫的潜在供者进行调查,潜在供者的平均年龄为47.5岁(32~64岁),处于绝经或围绝经期状态的比例为56.8%。结论目前在国内具备开展子宫移植临床试验的需求和基础,但器官捐献人群储备和术前筛查预备存在固有缺陷,如供者年龄偏大、参与者主客观因素制约等。子宫移植临床试验术前筛查需要针对性扩大筛查范围、延长筛查时间、普及筛查知识,以提高试验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体重≤15 kg与体重>15 kg的儿童供者单供儿童受者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实施的156例儿童单供肾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儿童供者体重大小分为两组,体重≤15 kg的儿童供者对应单供儿童受者为小肾组,体重>15 kg的儿童供者对应的单供儿童受者为大肾组。小肾组89例,大肾组67例,供肾分别源于46例体重≤15 kg和48例体重>15 kg的儿童供者。小肾组与大肾组供者的年龄[1.00(0.02~4.00)岁与10.00(3.00~18.00)岁]、体重[10.0(3.4~15.0)kg与35.0(16.2~56)kg]、身高[76(50~113)cm与144(67~172)cm]、肾小球滤过率[(31.50±7.46)ml/min与(36.79±7.00)ml/min]、供肾长径[(5.91±0.48)cm与(8.71±1.8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供者在性别、冷/热缺血时间、死亡原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肾组与大肾组受者年龄[(11.28±3.89)岁与(13.86±3.56)岁]、身高[(130.02±28.56)cm与(143.97±16.59)cm]、体重[(31.83±10.45)kg与(35.13±9.15)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者术前血清肌酐水平[(822.65±135.04)μmol/L与(777.31±165.40)μmol/L]、HLA错配位点[(3.4±1.4)个与(3.2±1.3)个]、原发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受者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不良事件、患儿及移植肾存活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后3个月肾功能均恢复正常。小肾组与大肾组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有肾功能延迟恢复[5.6%(5/89)与7.5%(5/67),P=0.89]、移植肾血管栓塞[3.4%(3/89)与0,P=0.35]和急性排斥反应[2.2%(2/89)与4.3%(3/67),P=0.7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肾组术后平均随访30(3~74)个月,术后1、3、5年患儿存活率分别为96.6%(86/89)、91.0%(81/89)、91.0%(81/89),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2.1%(82/89)、86.5%(77/89)、84.2%(75/89);大肾组术后平均随访32(4~89)个月,术后1、3、5年患儿存活率分别为95.5%(64/67)、94.0%(63/67)、91.0%(61/67),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2.5%(62/67)、83.6%(56/67) 、83.6%(56/67),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肾组和大肾组术后移植肾均快速生长,1年后移植肾长径[(9.63±0.31)cm与(9.75±0.7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15 kg儿童供者单供儿童受者肾移植效果与体重>15 kg儿童单供肾移植效果相当,可在临床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供者血培养及供肝灌注液培养的微生物特点,为预防供者来源性感染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86例供肝血培养及478例供肝灌注液细菌培养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按照是否通过供肝获取过程中采用不破膈肌及术中切除胆囊并通过胆囊管顺行冲洗胆汁等改进措施,分为供肝处理改进措施前(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11月26日,59例供者,44瓶血培养标本,118瓶灌注液培养标本)及改进措施后(2018年11月27日至2020年12月31日,427例供者,986瓶血培养标本、838瓶灌注液标本)两个阶段。分别统计分析两个阶段肝移植供者血标本、供肝灌注液标本培养结果,总结并分析供肝维护期间及获取供肝时的感染预防措施。结果分析486例潜在供者血培养及478例供肝灌注液培养结果显示:改进措施前、后血培养感染发生率为4.5%及4.3%(χ2=0.008;P=0.927),而灌注液感染发生率为56.8%及46.2%(χ2=4.569;P=0.031);改进措施前灌注液培养的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改进措施后灌注液培养的主要病原体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结论器官捐献前,对潜在供者进行感染筛查、预防以及在供肝获取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减少供者来源感染,可有效降低受者感染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