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拉沙病毒(Lassa virus,LASV)密码子使用偏性及其偏性形成的影响因素,比较LASV和几种表达系统密码子使用频率,为LASV重组亚单位疫苗、mRNA疫苗、DNA疫苗等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筛选出最优外源表达系统。方法使用Excel 2007、EMBOSS、CondonW1.4.2、SigmaPlot 14.0、SPSS 22.0等软件分析LASV核心蛋白(nucleoprotein,N)、包膜糖蛋白(envelope glycoproteins,G)、锌结合蛋白(zinc-binding protein,Z)、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L)蛋白共446条基因序列的密码子偏性及其影响因素,并将LASV密码子使用模式与几种不同表达系统进行比较。结果LASV的各蛋白编码序列的各位置GC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各蛋白平均GC3含量为42.29%~59.47%,ENC均值41.73~52.81,除Z蛋白密码子偏性较强外,N、G、L三种蛋白密码子偏性较弱。4种蛋白RSCU>1的密码子共108个,约占45.76%,其中以A/U结尾占63.9%,GUU、GUG、UCU、UCA、CCU、ACA、GCU、GCA、AGA、AGG为LASV多数蛋白的高频密码子,GCA、AGA为4种蛋白共有的高频密码子。ENC-Plot、中性分析、PR2绘图分析显示,LASV的各蛋白密码子使用偏性受到不同因素影响,其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突变是次要原因。对比分析提示人和酵母菌是LASV较合适的外源表达系统。结论LASV 4种蛋白偏向使用A/U结尾的密码子,目前自然选择是其偏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常用表达系统密码子偏性比较分析提示人和酵母菌是LASV疫苗制备的最优外源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患者预后,以提高该病的正确诊治率。方法收集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自2019年5月至2022年2月确诊的8例糖尿病偏侧舞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随访12个月后患者转归情况,同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发病机制。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5例既往有糖尿病史。7例为非酮症糖尿病偏侧舞蹈症(HC-NH),1例为酮症糖尿病偏侧舞蹈症。7例患者表现为偏侧舞蹈症状,1例患者表现为双侧舞蹈症状;6例出现挤眉弄眼、噘嘴伸舌等面部异常。8例患者发病时随机血糖为(22.1±3.17) mmol/L,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11.8±1.67)%,尿糖为+~++++。5例患者行头颅CT检查,基底节高密度影1例。8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双侧病灶2例,单侧病灶6例;基底节区T1像均为高信号。8例患者经控制血糖及对症治疗后病情均好转,7例患者随访12个月未复发;1例患者缓解2个月后复发,经治疗后随访12个月未再复发。结论血糖控制不达标的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病率相对较高,结合基底节区的特征性影像改变及偏侧舞蹈症状可明确诊断。在控制血糖基础上联合应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及苯二氮类镇静药氯硝西泮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鼻内窥镜下不同手术方案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7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根据患者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案划入甲组和乙组(n=38)。甲组在鼻内窥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乙组在鼻内窥镜下行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甲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相对较高,与乙组手术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乙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18.42%、2.63%,甲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不同手术均能够改善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治疗下患者治疗及恢复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建议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整形术块状肋软骨鼻背移植物偏曲的防治策略。方法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深圳美莱医疗美容医院收治行全肋综合鼻整形术患者588例,男83例、女505例,年龄25~55(32±4)岁。通过在选材、水浴、雕刻、鼻背处理、移植物固定、筋膜修饰等过程中灵活用多种方法防治术后块状肋软骨鼻背移植物偏曲。结果588例患者术后即刻照片显示鼻背居中,396例患者随访6~60个月,平均随访12.1个月。44例出现鼻背移植物偏曲,经过二期修复手术后均得以矫正。396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通气障碍、感觉异常及嗅觉减退等远期功能后遗症。362例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把握处理肋软骨的原则,手术中灵活选择各种方法,对防治块状肋软骨鼻背移植物术后偏曲尤为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光学区偏中心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SMILE者100例(200眼)屈光不正的临床资料。根据偏离瞳孔中心距离(d)将所有受术者分为3组:A组(181眼),0<d≤0.2 mm;B组(13眼),0.2 mm<d≤0.5 mm;C组(6眼),0.5 mm<d≤1.0 mm。随访1年,观察3组术后视力、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差、Kappa角及各参数与偏中心距离相关性。结果术后6个月透镜偏离瞳孔中心(0.23±0.11)mm。C组的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差及Kappa角高于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偏中心距离与彗差、三叶草差及Kappa角呈线性正相关(均P<0.001)。结论SMILE术后若存在一定比例的大距离偏中心,可引起高阶像差、彗差及三叶草差的增加,Kappa角越大,偏中心距离也越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屈曲桡偏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新亚型特点及可信度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54例;年龄2~13岁[(8.5±2.4)岁]。根据影像学特点对屈曲桡偏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分类,分为两种亚型:ⅢA型(14例),骨折完全断裂,远端骨折块向前向外移位,无明显前后倾(<10°)或旋转;ⅢB型(78例),骨折完全断裂,远端骨折块向前向外移位,伴随远端骨折块明显前后倾(>10°)或旋转。比较ⅢA、ⅢB两种骨折的尺神经损伤发生率和切开复位率,以及两者间尺神经损伤和切开复位发生风险。采用加权Kappa方法检验两种新分型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一致性。结果15例屈曲桡偏Wilkins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伴尺神经损伤,其中ⅢA型1例(6.7%),ⅢB型14例(93.3%);77例患儿无尺神经损伤。ⅢB型尺神经损伤发生风险约是ⅢA型的3倍(OR=2.84,95%CI 0.34~25.56,P>0.05)。15例尺神经损伤患儿中,11例(73.3%)行切开复位;77例无尺神经损伤患儿中,18例(23.4%)行切开复位。伴尺神经损伤行切开复位治疗风险是无尺神经损伤的9倍(OR=9.01,95%CI 2.28~33.17,P<0.01)。29例行切开复位治疗患儿中,ⅢA型2例(6.9%),ⅢB型27例(93.1%)。ⅢB型切开复位发生风险是ⅢA型的3倍(OR=3.17,95%CI 0.66~15.24,P>0.05)。观察者间Kappa值为0.49±0.09(95%CI 0.31~0.66),为中等强度的一致性。观察者内Kappa值为0.80±0.06(95%CI 0.68~0.91),具有较强或极强的一致性。结论儿童屈曲桡偏Wilkins ⅢB型肱骨髁上骨折较ⅢA型更易伴发尺神经损伤,更易导致切开复位。新亚型具有可靠的观察者间、观察者内一致性,可行性较高,对提前预判手术方案有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新近研究发现TRIM8基因突变是儿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神经肾脏综合征(neuro-renal syndrome)的遗传基础,表现为癫痫性脑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运动或语言发育迟缓以及智力异常。我们报告2例表现为激素耐药的肾病儿童,1例病理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合并发育迟缓并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另1例病理表现为节段系膜增生性病变伴IgA沉积,全外显子组测序均未发现明显致病突变,经聚类分析明确为新发TRIM8无义突变(c.1461C>A,p.Tyr487*;c.1453C>T,p.Gln485*),为此类疾病提供了临床表现谱。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5例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32例;年龄4~14岁[(7.4±2.7)岁]。49例采用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研究组),36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闭合复位失败改行切开复位患者比例(下文统称切开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观察两组术后2个月并发症情况(如感染及克氏针针尾激惹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12个月[(6.2±2.2)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62.4±21.4)min、(34.8±7.1)次,明显长于或多于研究组的(31.2±14.1)min、(22.5±5.1)次(P<0.05或0.01)。对照组切开率为17%,而研究组为0(P<0.01)。对照组和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5±0.8)周和(4.6±0.6)周(P>0.05)。按Flynn评分,末次随访时对照组肘关节优良率为89%,其中优26例,良6例,可4例,差0例;研究组肘关节优良率为94%,其中优41例,良5例,可3例,差0例(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克氏针针尾激惹。结论克氏针重建骨膜铰链联合“擀面杖”技术协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屈曲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效果相似,但前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切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