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逆商的培养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的逆商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总结了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以培养医学研究生的逆商为目标,提出了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意见和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做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胃息肉治疗的患者80例,根据息肉直径分为0~17mm(含17mm)组和17~25mm(不含17mm)组,每组40例。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4周后对患者进行复查,对两组的治愈率和并发症做统计学分析。并对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进行分析,观察不良反应。结果0~17mm组手术的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97.50%、2.50%;17~25mm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82.50%、17.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也较好,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恶心,轻微腹痛,治疗结束后一周内不良反应消除。结论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治愈率、并发症和息肉的直径有关系,临床治疗中要多加注意,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创面愈合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结肠息肉患者实施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诊疗的76例结肠息肉病例,依照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选择传统开腹术切除息肉,观察组38例于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对比两组的围术期出血、术后卧床时间及手术安全等情况。结果两组的息肉均经手术顺利切除。手术操作时间的对比,观察组的平均用时相比对照组明显更短,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指标上,观察组的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日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缩短,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可见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总发生率是10.53%,相比对照组的31.58%明显更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内镜下对结肠息肉患者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具有较理想的疗效,且手术安全性好,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普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镜下大肠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80例采用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将这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手术过程及术后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进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及术后1h的腹痛、腹胀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巨大息肉术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术中配合,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观察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成功率,且疗效高、创伤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电凝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特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01月7例肠息肉电凝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的体征、症状、临床资料以及治疗过程。结果7例肠息肉电凝切除术后综合征均在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术后发生,表现为术后出现局限性腹痛、肌紧张等局部腹膜炎体征,部分患者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升高,全部患者经禁食、抗感染、补液,卧床休息1~3日后症状完全好转;切除部位5例息肉位于右半结肠,1例位于左半结肠,1例位于横结肠;3例为亚蒂,1例为分叶状,2例无蒂,1例带蒂,其中3例为大息肉。结论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术后综合征是少见并发症,易误诊为肠穿孔,经保守治疗可痊愈,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镜下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35例消化道息肉患者,本研究中患者均行胃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对本研究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加以分析、总结。结果本研究中患者135例,消化道息肉共189枚,185枚息肉经胃肠镜下行高频电凝一次性切除,切除率为97.9%(185/189),余下4枚息肉经胃肠镜下行高频电凝行二次切除,二次切除率为100.0%;本研究入组患者共135例,其中,5例有出血现象,以金属钛夹等治疗成功止血,未见消化道穿孔现象,并发症发生率为3.7%(5/135)。在随访的6个月~2年中,腺瘤性息肉患者复发1例,但经再次切除后痊愈。结论胃肠镜下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简便快捷且疗效良好,安全可靠,故值得借鉴在县级以下基层医院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