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北京车道沟地区体检人群进行骨密度测量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性别之间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对1527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桡骨远端1/3处的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测定。结果受检者BMD均值为(0.418±0.128)g/cm2,且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与年龄成负相关(r=-0.392,P<0.001)。男性桡骨BMD峰值位于30~岁,均值为(0.596±0.076)g/cm2;女性BMD峰值位于40~岁组,均值为(0.450±0.067)g/cm2。各年龄段女性BMD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本次共检出OP病例477例,患病率为31.24%,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OP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段女性OP患病率均高于男性。结论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女性50岁以后、男性60岁以后患病率增高,应及早预防。
简介:中图分类号R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69-02摘要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这5年间牛街地区死亡原因及其死亡顺位情况,通过数据信息统计,分析相关数据,以求为疾病的防治提供预防措施。本文采集2008年~2012年牛街地区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死因分类参照国际ICD10进行分类各个死因从大到小进行顺位统计与分析。得出统计结果(1)2008~2012年,牛街地区居民死亡率为622/10万,其中男女死亡率分别为335.2/10万和310/10万(2)ICD10一类码前五位主要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免疫系统疾病,前五位死因占全部死因构成比的94%(3)死亡原因在不同性别、民族中存在差异。可见,牛街地区人群死亡率随性别、民族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特点,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已经成为牛街地区居民主要死因,我们需要区分年龄段同时根据回族、汉族不同的饮食习惯,民族信仰等,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地控制恶性肿瘤和慢性病发病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简介:目的了解北京市城乡老年人健康状况,为相关部门制定老年人健康保健、医疗、康复以及护理医疗服务政策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城区、郊区平原及山区各1个点。对2411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市的老年人年龄构成比对数据进行调整和加权计算。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家庭与经济状况、卫生行为、躯体健康及生活活动能力等多个维度的内容。结果数据加权分析结果表明分别有6.38%和40.22%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为"很好"或"好",17.26%和2.01%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为"差"或"很差"。山区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差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的老年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80.31%。65岁以上(含65岁)各年龄组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均明显高于60~64岁年龄组,女性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老年人。老年人的慢性病疾病谱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最高的为高血压(64.58%),其次为骨关节病(34.70%)和脑血管病(26.08%)。除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外,女性老年人多种慢性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郊区的山区和平原的老年人躯体功能障碍、残疾和认知障碍的检出率高于城区。目前患病老年人以家庭照料为主,他们的照料人主要是儿女和配偶。结论需要根据老年人慢性疾病构成的变化对卫生服务模式做出相应调整,同时需要发展更多的社会化服务以弥补家庭结构变迁带来的照料资源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