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ssyndrome,TS),是指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一类神经精神疾病[1]。临床表现为反复、快速、非节律性的刻板动作或发声,如眨眼、咧嘴、扭颈、耸肩、鼓肚、撅臀、跺脚以及喉中不自主怪声等,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通常在5~10岁最为多见,男孩多于女孩。本病的原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神经生化代谢[2]及遗传、精神、环境等因素[3]有关,并与患儿的体质有极强的相关性。中医认为不同年龄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体质类型和体质特征[4],抽动症的发病可能与某类型体质的小儿有一定的相关性。多发性抽动症成人的发病率远低于儿童,其原因可能在于成人与小儿的体质基础不同,一些临床研究结果亦提示本病与小儿体质有相关性[5]。我们在临证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过程中“,因质制宜”,取得了满意临床疗效,现将其辨治思路分析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子午流注针刺法对高脂血症患者的影响。方法86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针刺组50例和普通针刺组36例,子午流注组在辩证明确的基础上,依照《针灸大成》1子午流注纳甲法流注开阖“阳日阳时开阳经穴,阴日阴时开阴经穴”的原则,逐日按时开穴。1日1次,每周连续针刺5天,间隔2天继续下一周,8周为一疗程。普通针刺组取与发病有关的脏腑循经取穴并配合随证选穴。1天1次,每周连续针刺6天,间隔1天继续下一周,8周为一疗程。观察患者针刺后血液粘度、血脂含量的变化。结果子午流注组治疗后症状及血液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普通针刺组治疗后症状及血液指数也较治疗前降低(P<0.05);子午流注组治疗后(胸闷)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普通针刺组治疗后也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子午流注组症状评分、症状评分均较普通针刺组改善明显(均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对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体质指数的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共86例,按照体质指数划分标准分为三组:体重正常组37例,超重组31例,肥胖组18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及近期生存率等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肥胖组手术时间长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9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三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不同体质指数不影响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安全性及近期生存时间。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贫血、低蛋白及低体质量指数(BMI)对进展期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31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性别、年龄、肿瘤大小、Borrmann类型、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BMI、组织学类型、血管/淋巴管侵犯、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作为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Borrmann类型、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BMI、组织学类型、血管/淋巴管侵犯、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OR=1.546,95%CI:1.069~2.237)、浸润程度(OR=1.933,95%CI:1.182~3.162)、淋巴结转移(OR=1.586,95%CI:1.358~1.853)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贫血及低BMI与进展期胃癌预后密切相关,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低蛋白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初步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人群中医体质、焦虑及二者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辨识分析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373名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在读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统计其中医体质、焦虑及二者的分布情况,并借助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的不同与焦虑有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373例中平和质最多,占28.69%,偏颇体质中,气虚质和气郁质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3.67%和13.40%.女性多表现为阴虚质、血瘀质和气郁质,男性多表现为湿热质和特禀质.98例男性中存在焦虑者12例,占12.2%,275例女性中存在焦虑者64例,占23.3%,与男性相比,女性中更容易存在焦虑,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体质与焦虑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气郁质和痰湿质者焦虑的相对危险度均显著增高,而阳虚质与湿热质者相对危险度降低.结论气郁质和痰湿质是大学生焦虑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社区糖尿病(DM)患者进行“治未病”健康管理中采用中医体质辨识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社区收取的20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治未病”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的管理模式)和对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管理模式),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管理前后各项血脂指标、体质指标变化以及不同体质患者管理前后血糖及血脂控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管理后,TG、TC、GLU、LDL-C、HDL-C、BMI等各项指标较管理后均有一定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热质、阳虚质、气虚质患者的血糖、血脂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糖尿病患者采用“治未病”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的社区慢病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医体质辨识在社区慢性病(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为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方法从我辖区内筛选出1000名2型糖尿病患者,再从中选取未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200人,进行中医体质辩识,实施为期1年的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个人体质状况的改变情况。结果患者在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后2项指标均降低,体质偏颇转换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体质辨识对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防治中起着一定积极的作用,实施综合干预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水平、血糖水平均明显下降,个人体质转化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奎硫平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腹围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方法将63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合并奎硫平组31例(试验组)及单用奎硫平组32例(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并进行体质量、腹围、BMI的测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1,P>0.05);试验组治疗后腹围值增加明显(t=2.574,P<0.05),对照组体质量、腹围、BMI值均增加明显(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体质量、腹围、BMI增加值均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联用齐拉西酮能够明显减轻奎硫平对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质量增加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长期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在实施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9月~2014年9月间诊治的94例肾内科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对所选患者的体质量增长情况进行分析,根据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的平均水平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实施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每周透析时数、体质量及近半年的急性透析次数无明显相关性,两组患者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与患者每日尿量、透析龄、是否量化食盐摄入、每次透析脱水量以及是否与家庭成员饮食存在差异有关,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肾内科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情况是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透析质量的因素,然而体质量增长情况又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对患者治疗及护理期间应权衡利弊,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严格控制体质量增长,提升透析效果,降低各种并发症出现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