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模CT的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rLMC)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6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颅脑CT排除出血性病变并行取栓治疗。将患者评估区域分为2个部分: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区和大脑后动脉(PCA)-MCA区,计算2个区域的rLMC总分(0~10分),0~3分为rLMC较差,4~7分为rLMC中等,8~10分为rLMC较好。患者入院后在时间窗内完成取栓治疗并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评估取栓治疗后血流再通情况,TICI分级≥Ⅱ级为血管再通成功。评估rLM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相关性。结果80例患者中rLMC较差组患者17例,rLMC中等组患者25例,rLMC较好组患者38例。血管再通成功68例(85.00%),rLMC较好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rLMC较差组(97.36% vs. 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LMC与血管再通成功率呈正相关关系(rs=0.625,P=0.000)。其预判血管再通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4.45%,阴性预测值为83.3%,准确性为90.0%。结论rLM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密切相关,较好的侧支循环状态下行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

  • 标签: 多模CT 区域软脑膜侧支循环 脑卒中 血管再通
  • 简介:摘要随着人工晶状体设计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新一代老龄化人群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能达到更好的全程视力和更高的视觉质量是白内障手术医师和患者的共同期望。非对称区域折射型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s)在提供远、中、近视力的同时减少不良光学现象的发生,满足了患者生活、工作的需求。现笔者就非对称区域折射型MIOLs的设计、临床效果以及体外实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非对称区域折射型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 白内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MR平扫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宫颈鳞癌组织分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103例经病理证实子宫颈鳞癌患者,角化型48例,非角化型55例,按3︰1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磁共振平扫成像,经预处理后,逐个序列图像手动勾画三维肿瘤感兴趣区,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分别基于T1、T2、T2抑脂序列图像特征及联合以上序列图像特征,构建朴素贝叶斯预测模型,并在测试集中进行预测和评价。结果训练集中T1、T2、T2抑脂及联合序列模型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18、0.705、0.756和0.863(P <0.001),组间ROC曲线Delong test检验中显示联合模型ROC曲线与T2、T1模型ROC曲线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4和0.018;测试集中联合序列预测非角化型结果最佳,ROC曲线的AUC值为0.860,P=0.003,准确率为0.720,召回率0.900;组间ROC曲线比较仅发现联合模型ROC曲线与T1模型ROC曲线存在统计学差异,Z=2.200 ,P=0.027。结论基于MR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预测宫颈鳞癌非角化型,并且联合序列的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最好。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子宫颈肿瘤 病理学 影像组学 预测 组织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序列—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序列定量参数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EC的患者资料,其中MSI 13例,微卫星稳定(micro satellite stability,MSS)2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5 T MRI检查,扫描序列包含ESWAN,经后处理生成幅度图、相位图、R2*图和T2*图。由两名观察者分别测量两组病例肿瘤实质区的幅度值、相位值、R2*值和T2*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检验两名观察者对各参数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例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有差异的参数预测EC MSI的效能。结果两名观察者测量各组数据的一致性较好(ICC> 0.75)。MSI组的R2*值[(15.303±2.274) Hz]大于MSS组[(13.051±1.595) Hz],MSI组的T2*值[(71.883±8.323) ms]小于MSS组[(84.246±12.553) 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幅度值、相位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2*值和T2*值预测EC MSI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0.797、84.6%、63.6%和0.787、84.6%、68.2%。结论ESWAN序列的R2*值、T2*值能够预测EC MSI,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微卫星不稳定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线期MRI序列影像组学在预测直肠黏液腺癌(RMAC)新辅助放化疗(NCR)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在NCR前行MRI检查的RMA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纳入79例患者,男52例,女27例,年龄20~78岁,中位年龄52岁。根据病理消退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NCR有效组(n=31)和NCR无效组(n=48)。分别提取基线期MRI的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增强T1WI图像的701个影像组学特征,并通过可重复性分析和特征降维筛选出特征子集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比较NCR有效组和无效组基线期MRI影像特征,将P<0.05的特征与影像组学结合构建模型。以病理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95%可信区间、灵敏度和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法比较不同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NCR有效组和无效组常规影像表现比较,淋巴结分期和有无黏液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040、5.870,P<0.05)。基于T2WI、DWI、增强T1WI影像组学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816、0.821和0.819,均高于常规特征(淋巴结分期、黏液结节状态)的AUC(0.607),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91、-2.580、-2.717,P<0.05)。T2WI、DWI及增强T1W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常规特征预测模型中,DWI联合常规特征的AUC最大,为0.843,且3种联合模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线期T2WI、DWI、增强T1WI影像组学构建模型可以预测RMAC行NCR后疗效,优于常规特征预测效能;且联合常规特征后可进一步提升预测效能。

  • 标签: 直肠 腺癌,黏液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激素替代周期冻融优质单囊胚移植活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选择性单囊胚移植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激素替代方案冻融胚胎移植(HRT-FET)的1675个优质单囊胚移植周期,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活产率的相关因素,根据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活产率的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0 1)、体质量指数(BMI)(P=0.012 8)、不孕年限(P<0.000 1)、FET次数(P<0.000 1)、内膜厚度(P=0.024 9)、不孕类型(P=0.001 7)、移植胚胎发育时间(P<0.000 1)为活产率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8,P=0.037 7)、FET次数(OR=0.75,P<0.000 1)、不孕年限(OR=0.94,P=0.003 7)、内膜厚度(OR=1.07,P=0.020 3)、不孕类型(以原发不孕为对照组,继发不孕组OR=0.77,P=0.014 1)、囊胚发育时间[以第5日(D5)为对照组,第6日(D6)组OR=0.45,P<0.000 1]是活产率的影响因素(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其他因素的影响后显示BMI并不影响活产率(OR=0.97,P=0.066 5)。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8岁(OR=0.65,P=0.015 6)、FET次数>1次(OR=0.45,P<0.000 1;OR=0.32,P<0.000 1;OR=0.30,P<0.000 1)时患者活产率下降;子宫内膜厚度为10.0~11.9 mm时,活产率最佳(OR=1.84,P=0.000 5)。预测模型在最佳阈值(约登指数最大时,敏感度+特异度最大的分界值)敏感度为0.63,特异度为0.64,曲线下面积(AUC)=0.69,模型预测能力中等。结论囊胚发育时间、不孕类型、胚胎移植次数是影响优质单囊胚HRT-FET活产率的主要因素。HRT-FET选择性单囊胚移植的适应证包括以下条件:原发不孕、年龄≤38岁、首次FET、子宫内膜厚度10.0~11.9 mm、D5优质囊胚。

  • 标签: 激素替代周期 冻融胚胎移植 单囊胚移植 活产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CCS)作为预测接受介入治疗支病变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远期预后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招募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于本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支病变CAD患者155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及CCS,所有患者出院后均常规随访28个月,记录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情况及无事件生存时间,根据患者预后分为两组,即MACE组(n=39)及非MACE组(n=11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差异及CCS与MACE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CCS、Cr、年龄及NT-proBNP更高(均P<0.05);(2)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及CCS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优势比(OR)(95%CI)分别为4.97(3.79-6.51)及1.50(1.29-1.73);(3)Kaplan-Meier分析发现CCS≥median组患者无MACE事件生存时间显著低于CCS<median组(P<0.05);(4)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CCS及NT-proBNP是影响接受介入治疗支病变CAD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其危险比(HR)(95%CI)分别为1.07(0.79-1.46)及1.01(1.00-1.03)(均P<0.05)。结论CCS是潜在的评估接受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临床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介入治疗 多支病变 冠心病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参数MRI(mp-MRI)影像组学特征术前预测三阴性(TNBC)和非三阴性(NTNBC)乳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3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前MRI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标本免疫组织化学(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将其分为TNBC和NTNBC,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250)和验证集(n=121)。提取基于动态对比增强T1(DCE-T1WI)序列和脂肪抑制T2WI序列的三维病灶定量影像组学特征,并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弹性网和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最终筛选32个定量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分别基于脂肪抑制T2WI序列、DCE-T1WI序列和二者序列联合的mp-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3个影像组学标签,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出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估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371例患者中,TNBC患者61例,NTNBC患者310例。NTNBC与TNBC患者间病理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4.544,P<0.001),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肿块最大径、是否合并脉管癌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TNBC和NTNBC最佳效能模型是基于mp-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OC AUC、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在训练集分别为0.91[95%可信区间(CI)0.881~0.932]、86.0%、84.4%、86.3%,在验证集分别为0.84(95%CI 0.807~0.868)、75.2%、68.7%、76.1%。结论基于mp-MRI影像组学特征可有效地预测TNBC和NTNBC,为临床医师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三阴性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 白内障患者植入非对称区域折射焦点人工晶状体(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 MIOL )后日、夜、日近、夜近 对比敏感度( contrast sensitivity , CS ) 与眩光 CS 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 选取在我院诊断为单纯性白内障,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非对称区域折射 MIOL 植入术的患者 84 例( 168 眼)为研究对象,其中主导眼植入 Lentis Mplus LS-313 MF15 IOL (视近区位于颞上方) ,另一眼植入 Lentis Mplus LS-313 MF30 IOL (视近区位于鼻下方) 。观察术前、术后 1m 、 3m 、 6m 患者日、夜、日近、夜近 CS 和眩光 CS 。结果: 白内障患者植入非对称区域折射 MIOL 后,无眩光和眩光状态下, 1.8 c/d 、 3 c/d 、 6 c/d 、 12 c/d 、 18 c/d 、 24 c/d 各空间频率的日、夜、日近、夜近 CS 值均比术前显著增高( P 值均< 0.05 );结论:白内障患者植入非对称区域折射 MIOL 后 CS 得到明显提高,改善了患者的视觉质量。

  • 标签: 白内障 非对称区域折射 MIOL 对比敏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参数MRI及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6月—2019年3月经病理证实为宫颈鳞癌并于术前行MRI检查的168例患者的资料。按照7∶3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组115例和验证组53例。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在MRI图像上手动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并进行一致性分析。根据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阴性(LN-)和阳性(LN+),临床及影像资料也对应分组。分别基于每例患者的T2W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增强T1WI(cT1WI)序列图像上均提取3 111个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对训练组采用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LASSO)回归为主的四步法进行特征选择和影像组学标签的构建,并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筛选独立临床危险因素并联合影像组学标签构建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并制作列线图。采用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性能及临床效益。结果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于T2WI、ADC和cT1WI合并特征降维后共得到6个影像组学特征(P值均<0.05),其中包括3个小波类特征参数和3个LoG类特征参数,均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单序列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中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63和0.829,显示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合并上述序列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对应的AUC值0.859,其诊断效能优于其中任意单一序列,并在验证组得到验证。联合影像组学标签和MRI评价淋巴结状态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显示出良好的鉴别能力和校正性能,对应的AUC分别为0.865和0.861。在独立验证组中的决策曲线示,当风险阈值>10%时,采用影像组学方法预测LN+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都看作LN+或LN-,也优于MRI评价淋巴结状态。结论通过联合基于参数MRI的影像组学标签和MRI评价淋巴结状态建立的融合模型可作为术前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一种辅助方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宫颈肿瘤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MB, CK-MB)等肺外因素对641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02年10月至2017年4月因口服百草枯中毒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患者641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患者自入院开始至中毒后3个月内因百草枯中毒致死或中毒后3个月内随访仍存活为观察终点,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服毒剂量、尿百草枯浓度、动脉血气分析、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尿酸(UA)、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CK-MB、B型利钠肽(BNP)、乳酸脱氢酶(LDH)、超敏肌钙蛋白T(hsTnT)、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等,根据3个月时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对两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K-MB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的诊断价值。收集患者3个月内末次动脉血气分析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导致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在纳入的641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存活315例(49.1%),死亡326例(50.9%),和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年龄较大、住院时间较短、口服百草枯剂量较多、尿百草枯浓度高,Lac、TBIL、UA、AST、CK、CK-MB、BNP、LDH、CRP及PCT均较高,而血气分析指标均较低(P<0.05)。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服毒剂量、CK-MB、AST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服毒剂量、入院首次尿百草枯浓度及CK-MB预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截断值依次是7 g(AUC=0.918,灵敏度80.6%,特异度87.5%,约登指数0.681,P<0.01)、5.16 g/mL(AUC=0.879,灵敏度93.8%,特异度70.1%,约登指数0.639,P<0.01)、18.2 U/L(AUC=0.846,灵敏度83.9%,特异度71.9%,约登指数0.558,P<0.01)。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百草枯中毒患者末次生化指标得出,服毒剂量、末次CK-MB、末次SCr、尿百草枯浓度、末次血Na+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密切相关。其中,末次CK-MB>18.05 U/L常提示预后不良(AUC=0.808,灵敏度为79.7%,特异度为65.8%,约登指数为0.455,P<0.01)。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的救治中,除关注有无肺纤维化的出现及其治疗外,不同预后患者的肺外因素如心、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炎症标志物应加强其监测随访,尤其CK-MB为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中毒后期CK-MB、SCr、血Na+对患者预后有很强的预测价值,应重视上述指标的定期复查。

  • 标签: 百草枯 中毒 心脏 预后 肌酸激酶同工酶 多脏器功能衰竭 多因素 回顾性研究 后期
  • 作者: 陈海妹 刘金 程梓轩 全显跃 王晓红 邓宇 陆明 周全 阳维 向之明 李绍林 刘再毅 赵英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8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研究院)放射科,广州 51063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放射科,广州 510282,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广州 510630,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510120,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研究院)骨肿瘤科,广州 510630,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广东省医学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515,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放射科 511400,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放射科,珠海 519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中心T1WI影像组学列线图治疗前预测骨肉瘤1年内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来自6个中心的107例接受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切除后经组织学证实的骨肉瘤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入组顺序,将来自先入组的4个中心(n=75)的患者作为训练组,另外2个中心(n=32)的患者作为验证组。基于治疗前T1WI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于训练组中使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进行降维后建立预测骨肉瘤手术后1年内复发的影像组学标签。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临床危险因素,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纳入影像组学标签构建列线图预测骨肉瘤复发;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和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中的准确性,并通过验证组进行验证。采用校正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和实际观察复发风险的一致性,采用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基于中心的T1WI,提取了2个与骨肉瘤术后1年内复发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成影像组学标签,包括1个灰度共生矩阵特征(L_G_1.0_GLCM_homogeneity1,权重值3.122)和1个灰度游程矩阵特征(GLRLM_RP,权重值-2.474)。融合影像组学标签和常规影像学特征(关节侵犯和血管周围浸润)构建列线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预测骨肉瘤术后1年内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1,校正曲线显示列线图在预测和实际观察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当风险阈值大于21%时,影像组学列线图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T1WI影像组学列线图可作为非侵入性量化工具,于治疗前预测骨肉瘤在1年内的复发情况,为骨肉瘤的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 标签: 骨肉瘤 复发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列线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患者的死亡风险因素,以此建立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分析其对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2010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231例(男190例、女41例,年龄18~60岁)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最终预后分为存活组173例和死亡组58例。统计2组患者性别、年龄、吸入性损伤程度、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伤后第1、2个24 h补液系数和尿量系数,入院后首次碱剩余、休克指数、血细胞比容(HCT),有无院前补液、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计算入院时简化烧伤严重指数(ABSI)、Baux评分。根据呼吸机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使用呼吸机组131例和未使用呼吸机组100例,统计2组患者的死亡情况、烧伤总面积、烧伤指数、吸入性损伤发生情况和程度;根据CRRT应用情况将患者分为进行CRRT组59例和未进行CRRT组172例,统计2组患者的死亡情况、烧伤总面积和烧伤指数。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筛选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对存活组和死亡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并据此建立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通过绘制校准曲线和计算一致性系数来评估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对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根据死亡风险的列线图得到231例患者的死亡风险评分,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其最佳阈值与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结果(1)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烧伤指数、入院时ABSI、吸入性损伤程度、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使用呼吸机、进行CRRT及入院时Baux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96、-7.301,χ2=18.304、63.065、23.300、13.073、34.240、59.586,t=-7.536,P<0.01)。(2)使用呼吸机组和未使用呼吸机组患者死亡情况、吸入性损伤伤发生情况及程度、烧伤总面积、烧伤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240、17.394、25.479,Z=-6.557、-7.049,P<0.01)。(3)进行CRRT组和未进行CRRT组患者的死亡情况、烧伤总面积和烧伤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82,Z=-47.421、-6.678,P<0.01)。(4)使用呼吸机、进行CRRT和烧伤指数是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277、5.587、1.067,95%置信区间=1.073~10.008、2.384~13.093、1.038~1.096,P<0.05或P<0.01)。(5)列线图预测模型初始一致性系数为0.90,校正后的一致性系数为0.89,校正前后的一致性系数相近且均较高,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一致性和预测效果较好。ROC曲线最佳阈值为0.23,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是86.0%、特异度是8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5%置信区间=0.86~0.94,P<0.01)。结论烧伤程度重及器官的损伤和/或衰竭是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基于使用呼吸机、进行CRRT和烧伤指数3个指标建立的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对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 标签: 烧伤 预测 死亡风险 列线图预测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进展型卒中及相关预测因素,以便提前预判病情,及时恰当防治。方法:通过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近 10年来关于进展型卒中与相关预测因素的文献,对进展型卒中及相关预测因素进行综述。结果:进展型卒中相关预测因素包括影像因素、理化因素、临床因素。结论:单一因素尚难以预测卒中的进展与否,在临床观察和神经学检查的基础上综合多方因素,全面判断尤为重要。

  • 标签: 进展型卒中 预测 相关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进展型卒中及相关预测因素,以便提前预判病情,及时恰当防治。方法:通过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近 10年来关于进展型卒中与相关预测因素的文献,对进展型卒中及相关预测因素进行综述。结果:进展型卒中相关预测因素包括影像因素、理化因素、临床因素。结论:单一因素尚难以预测卒中的进展与否,在临床观察和神经学检查的基础上综合多方因素,全面判断尤为重要。

  • 标签: 进展型卒中 预测 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