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介绍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手术中的多种夹闭方式及方法,探讨各种技巧的适应症和注意要点,以提高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显微手术夹闭28例动脉瘤病人中共32个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前循环动脉瘤及基底动脉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除外A2段采用纵裂入路、小脑后下动脉瘤采用枕下入路),手术要充分开放侧裂池及充分显露载瘤动脉。动脉瘤夹闭技术1瘤颈单纯直接夹闭、2瘤颈瘤体电凝塑形后夹闭、3复合方式夹闭、4其它类(瘤体切开取栓后夹闭、载瘤动脉直接夹闭等)。结果颅内微小动脉瘤夹闭术中技巧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质地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全面考虑瘤夹的夹闭方式,其中40%采用"瘤颈单纯直接夹闭方式47%采用"瘤颈瘤体电凝塑形后夹闭方式"夹闭。13%采用"复合方式夹闭"动脉瘤。结论术者要根据术中动脉瘤的不同形状、不同部位、不同质地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全面考虑瘤夹的夹闭方式,结合操作者的能力及经验采取个体化处理方式来具体实施。我们体会是熟练的显微分离及夹闭操作技术是基础,良好的手术工具、保持显微镜下术野干净清晰及相关协助人员的密切配合也尤为重要。另外对载瘤动脉和瘤颈的充分显露,载瘤血管及重要穿支血管的保护,是夹闭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胃镜止血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8月-2014年7月收治的72例经胃镜止血钛夹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组,每组平均36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接受经胃镜止血钦夹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相应的临床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病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3.89%)明显高于治实验组(0),且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合作的满意度(91.4%)明显高于对照组(7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胃镜止血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其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不仅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对照组术后给予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并比较两组的引流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13.3%、头痛VAS评分为(2.01±0.48)分,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率为6.67%,上述指标和评分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P<0.05,预后优良率为90.0%,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夹闭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预后均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减少骨科下肢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患者尿潴留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将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科住院的下肢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术后护理。观察组除了常规护理外,给予术后早期夹闭硬膜外自控镇痛泵4~6h后再启开至术后48h拔管。比较两组术后疼痛及尿潴留发生率。结果两组镇痛及首次排尿平均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尿潴留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科下肢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泵患者,术后关闭硬膜外自控镇痛泵4~6h,有效减少尿潴留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效果,提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简介:颅内动脉瘤在脑血管疾病中属于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神经外科的棘手病症,主要因颅内动脉血管异常、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损伤而引起,在生理结构上表现为动脉血管壁的弥散性或局限性扩张。颅内动脉瘤有破裂危险,一旦破裂出血患者病情危重,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因此,临床提倡早期进行动脉瘤治疗,而临床施治的原则是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以降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现阶段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采用开颅手术,但单纯实施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风险较高,且患者预后差、生活质量下降。现对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行腰池引流术联合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手术情况和疗效进行报道,希望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和探讨和比较新芯端包埋法与银夹发输卵管绝育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2013年进行绝育手术的妇女1126例,随机分为抽芯近端包埋法组(C组)和银夹法组(Y组),分别为561例和565例,术后3、6、12个月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的手术失败率、手术出血量避孕效果,可接受性及副反应,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出血量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抽芯近端包埋法无妊娠发生,银夹法妊娠发生2例,两组手术可接受性和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绝育方法本身的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外科手术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性SAH患者的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2年7月本院神内外科收治的继发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SAH患者临床资料56例,其中女性34例,男性22例。评价预后标准包括格拉斯哥预后扩展评分(GOSE)以及12个月内再出血情况。结果行手术治疗患者占57.1%,介入治疗患者占42.9%。介入治疗组患者GOSE评分≥4.00分的比率、平均秩均明显高于手术治疗组(91.7%VS78.1%;39.38VS26.62);然而其再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4.67%VS18.13%)。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性SAH效果较好,患者无残疾生存率、致残或死亡风险明显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对其完成手术夹闭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EVT)后的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7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A1组(手术夹闭组35例)以及A2组(EVT组35例)。术前对患者进行Hunt-Hess分级,对患者完成颅脑CT诊断后利用Fisher进行分级,完成手术后的1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评分。结果在准备进行手术之前,A1组与A2组Hunt-Hess分级情况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如果患者患有的动脉瘤既可以采用手术夹闭的方法给予治疗,又可以采用EVT方法给予治疗,处于相同阶段手术前Hunt-Hess分级以及CTFisher分级的患者,无论采用何种术式,完成手术后获得的短期治疗效果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针对年龄较大或者手术前Hunt-Hess分级较差的患者,应该对其采用EVT方法给予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芯减压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入住我院的15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髓芯减压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进行治疗。对本组患者临床治愈率进行分析,然后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评分、Harris总评分、关节活动度及不良反应。结果(1)本组治愈、好转及未愈患者数分别为6例、8例及1例,本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2)本组手术前后疼痛评分、Harris总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3)手术治疗过程中无1例出现血管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髓芯减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