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快速、主动团体心理辅导对解除大学生情境危机的效果。方法快速排查出受自杀未遂事件影响较大的学生61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实施快速、主动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按常规模式(被动个别心理咨询)做危机干预工作。实施干预前后采用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实验组学生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多个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SCL-90总分除强迫因子外各因子分均比干预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快速、主动团体心理辅导对解除大学生情境危机的效果明显。学校建立心理危机快速反应小组,在校园发生重大恶性事件时,可以快速协调相关部门,按照一定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危机干预,这对于解除大学生的情境危机,增进其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念训练对大学生情绪调节和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招募某高校大学生81人,随机分为正念训练组与对照组,其中74人完成研究(正念训练组36人,对照组38人)。正念训练组参加8周正念训练,在此期间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前、干预后第4周和第8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五因素正念度量表测量正念水平,简明心境量表测量情绪,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测量心理弹性。结果两组干预前后在五因素正念总分、观察、觉知地行动、不判断、心理弹性总分、目标专注、人际协助,以及心境状态量表中的疲劳因子交互效应显著(均P<0.05)。正念训练组的正念水平、心境状态和心理弹性得分干预前后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正念总分在干预4周后较基线明显提高[(114.92±11.70)分,(110.36±11.24)分,P<0.05],而观察[(26.19±5.21)分,(24.00±5.34)分]、描述[(23.36±4.82)分,(21.19±4.76)分]、不判断[(23.75±4.20)分,(22.06±4.99)分]、不反应[(19.72±3.16)分,(18.58±3.61)分]则在干预8周后较基线明显提高(均P<0.05);心境量表中,疲劳、抑郁-沮丧、慌乱、活力四个维度和情绪纷乱总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干预8周后,疲劳[(12.31±4.08)分,(13.39±5.12)分]、慌乱[(12.08±3.57)分,(13.67±4.35)分]和情绪纷乱总分[(132.94±17.71)分,(145.75±22.68)分]较基线明显降低(均P<0.05),活力分数明显增高[(18.31±4.61)分,(15.39±4.99)分,P<0.01];心理韧性量表中,训练组的总分、目标专注、人际协助、情绪控制分数干预后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正念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正念水平和心理弹性,改善其疲劳、抑郁、慌乱等负面情绪,提高活力等积极情绪。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不同性别下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对大学生情境选择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情绪智力问卷对成都某大学学生416人进行测查,根据分数高低筛选出高情绪智力(高EI)42人和低情绪智力(低EI)42人作为试验预选被试。排除放弃试验的被试并兼顾男女,选出参加试验的被试共计40人,其中高EI组20人(男性10人,女性10人),低EI组20人(男性10人,女性10人);利用情境图片选择任务,分别记录被试观看情境图片的眼动数据和再次选择情境图片的反应时;采用R语言Bruce R包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如有交互作用再进行事后简单效应分析。结果(1)在情境图片选择前,女性高EI组观看负性情境图片的眼跳幅度显著大于低EI组[(2.79±1.58)°,(2.46±0.85)°,F(1,36)=7.39,P=0.007];男性高EI组的眼跳幅度小于男性低EI组[(2.00±0.83)°,(2.17±0.85)°,F(1,36)=6.58,P=0.011]。女性高EI组的眼跳速度显著快于低EI组[(98.93±35.60)°/s,(92.81±20.56)°/s,F(1,36)=8.39,P=0.004];男性高EI组的眼跳速度显著慢于低EI组[(79.35±18.55)°/s,(85.11±18.53)°/s,F(1,36)=6.70,P=0.01]。女性高EI组在负性情绪图片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低EI组[(2 654.7±530.85) ms,(2 877.87±205.44) ms,F(1,36)=30.38,P<0.001];男性高EI组则在正情绪图片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低EI组[(2 839.74±405.34) ms,(2 932.83±228.07) ms,F(1,36)=9.46,P=0.002]。女性在负性图片的注视数目显著少于男性[(9.43±2.31)个,(10.24±2.05)个,F(1,36)=21.49,P<0.01]。(2)在选择情境图片时,女性高EI组选择回看正性、中性图片反应时短于低EI组[正性:(726.79±329.12) ms,(924.51±758.34) ms,F(1,36)=9.07,P=0.003;中性:(783.46±543.54)ms,(962.44±463.57)ms,F(1,36)=6.23,P=0.013];男性高EI组选择再次回看的反应时间长于低EI组,但仅在观看中性图片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092.29±905.52) ms,(871.27±461.68) ms,F(1,36)=9.07,P=0.002]。结论不同性别情绪智力对情境选择过程的影响不同。女性大学生情绪智力越高,在情境选择中越能更快处理负性情绪信息,并且加工模式越广越分散;男性大学生情绪智力越高,在情境选择过程中越能更快处理正性情绪信息,且加工模式更集中。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测评医学生情绪智力水平以及对医患沟通技能学习的态度;探讨两者间的相关关系及情绪智力对医患沟通技能态度的预测作用,以期为培养医学生积极的医患沟通技能态度提供参考。方法以十堰地区某所医学院校28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扩散。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某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为3.72,情绪智力各维度的项目均分在3.51-3.82分,比较其他研究,本组医学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水平较高,高低年级医学生的情绪智力存在差异;某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均分为3.63,医患沟通技能态度各维度的项目均分在2.76-4.31分,处于中等水平,男女生医患沟通技能态度存在差异。结论医学生在沟通技能态度上拥有良好的态度,医患沟通技能态度与性别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生情绪智力水平较高,情绪智力与年级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情绪及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影响。方法对广州某医科大学3144名一年级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心理健康课,课程前后选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量表(ATSPPH)、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PANAS)进行测评,并采用心理健康课程调查表进行课程满意度及效果评价。结果面对心理困惑时,75.72%大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只有3.39%会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较高,70%以上大学生能从课程中获取心理学相关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并逐步促进自我人格完善;课程后,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出现频率从29.06%上升到30.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64,P〈0.01),而消极情绪的出现频率无显著性差异(t=0.57,P=0.572〉0.05);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态度的总分及各维度因子分均显著提高(t值分别为-22.45、-23.44、-7.12、-7.24、-19.96,P均〈0.01)。结论心理健康课程可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并改善其寻求心理帮助的态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潜在类别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不同类型群体实施相关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scale of regulation emotional self-efficacy,SRESE)和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对4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26.0进行描述统计,数据整理;采用Mplus 8.3进行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以探索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潜在类别,并使用修正BCH法探讨不同类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结果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分为"高表达积极低管理消极情绪效能型"、"低情绪调节效能型"和"高情绪调节效能型"3个潜在类别,分别占所有大学生被试的30.3%,22.3%和47.4%。3个类别在社交焦虑上具有不同表现,其中"高表达积极低管理消极情绪效能型"[(48.66±0.75)分]和"低情绪调节效能型"[(48.05±0.97)分]在社交焦虑得分较高,两者社交焦虑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62)。而"高情绪调节效能型"在社交焦虑上得分较低[(45.29±0.56)分],与前两个类别的大学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2.30,均P<0.05)。结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存在3种不同潜类别;不同类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存在不同社交焦虑,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式,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降低社交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