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24 h活动行为特征及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方法:以珠海市555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客观测量法,采用加速度计测量身体活动水平,采用计算机化行为测试评估执行功能。对儿童24 h活动行为特征进行描述,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24 h活动行为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活动行为达标情况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结果:依据《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对儿童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静坐屏幕时间和睡眠时长的推荐量,研究对象中高强度身体活动达标(≥60 min/d)率为33.9 %(188/555)、静坐屏幕时间达标(≤1 h/d)率为43.4%(241/555)、睡眠时长达标(10~13 h/d)率为83.4%(463/555),仅13.3%(74/555)儿童三项均达标。工作记忆测验正确得分为(60.6±20.3)分,抑制控制测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现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本市辖区内幼儿园就读的300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其抚养人进行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现状调查,并评估儿童营养状况。结果调查结果本组受试儿童中不良饮食行为总百分比达到了60.33%,其中无法独立完成进食(46.33%)、存在不良进食习惯(41.67%)百分比较高(P<0.05);营养不良总发生率为28.33%,其中本组儿童超重(9.0%)和肥胖(9.67%)百分比较高(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存在普遍性,且超重和肥胖占比较高,应注意纠正儿童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促进均衡膳食,改善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学龄前儿童134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7例。参照组接受常规预防干预;而研究组则接受健康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儿童干预后患龋率及人均龋齿个数均低于参照组,龋齿充填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干预后各方面口腔健康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干预后检查幼儿刷牙率及帮助幼儿刷牙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较差,采取健康行为干预可以更好的预防龋病,可以明显提高儿童家属的健康认知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相关焦虑与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关联。方法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产前保健门诊招募待产孕妇及其单胎活产儿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进行随访,最终纳入3 556对母亲-儿童。问卷收集孕妇相关信息和儿童随访资料,并采用《妊娠相关焦虑量表》和《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评定量表》(父母版)分别评定孕妇妊娠相关焦虑情况及学龄前儿童的执行功能。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妊娠相关焦虑对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3 556名孕妇年龄为(26.78±3.42)岁,学龄前儿童年龄为(4.32±0.46)岁,初产妇、独生子女和市区儿童所占比分别为94.96%(3 375名)、91.37%(3 249名)和88.98%(3 164名)。仅孕早、晚期存在妊娠相关焦虑检出率分别为17.60%(626名)和6.30%(224名),孕早、晚期同时存在妊娠相关焦虑检出率为7.68%(273名);儿童总执行功能异常检出率为8.54%(304名)。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孕早、晚期均无妊娠相关焦虑相比,仅孕早期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会增加学龄前儿童抑制、工作记忆、计划/组织功能和总执行功能异常的风险,OR(95%CI)分别为1.52(1.08~2.13)、1.41(1.14~1.74)、1.62(1.13~2.33)和1.60(1.18~2.17);仅孕晚期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会增加学龄前儿童抑制功能和总执行功能异常的风险,OR(95%CI)为1.90(1.15~3.12)和1.69(1.05~2.71);孕早、晚期同时存在妊娠相关焦虑会增加抑制、工作记忆、计划/组织功能和总执行异常的风险,OR(95%CI)分别为2.41(1.61~ 3.62)、2.19(1.66~2.88)、1.80(1.11~2.92)和2.41(1.65~3.52)。结论母亲孕期暴露妊娠相关焦虑可能增加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发育异常的风险。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诊治的48例学龄前儿童多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营养支持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58.3%;经Cornners父母评定量表进行评分,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冲动易怒、焦虑急躁、身心障碍、多动指数分别为(2.2±1.2)分、(1.0±0.2)分、(0.5±0.1)分、(4.7±1.3)分和(5.8±1.8)分、(2.6±0.9)分、(1.4±0.4)分、(9.3±1.8)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法的总满意度分别为91.7%和6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学龄前期多动症患儿,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受到患儿家长的广泛认可,值得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多种健康危害行为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选取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安徽、湖北3个省份的11个城市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109所幼儿园全部的27 987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7 200份。通过问卷调查父母及儿童人口社会学特征、视屏时间和户外活动情况、饮食行为、睡眠时间及情绪与行为问题等信息,并对学龄前儿童的多种健康危害行为和情绪与行为问题进行判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多种健康危害行为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SDQ 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分别为9.5%(2 587例)、 9.5%(2 590例)、18.2%(4 958例)、24.5%(6 670例)、11.2%(3 058例)、10.2%(2 770例)。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累加得分的低、中、高分组3组所占比例分别为30.6%(8 316名)、60.9%(16 568名)和8.5%(2 316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得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累加得分较低分组相比,中、高分组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异常、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均较高(P值均<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健康危害行为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存在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5岁曾患热性惊厥(FS)儿童的认知功能,并评估复杂的、反复发作的和早发型/晚发型FS的严重程度。方法该研究包含了73例来自瑞典哥德堡儿童保健中心接受健康检查的4岁儿童群体,均曾患FS。评估他们的总体认知能力、视觉记忆和注意力,并与20例来自同一医疗中心年龄相仿的无FS儿童进行比较。结果73例儿童中有2例曾诊断为智力障碍(ID)(1例轻度,1例中度),另2例儿童的测试结果符合轻度ID。早发型FS(12月龄前)儿童,常为反复发作性FS,其全量表评分、语言和处理速度IQ均比迟发型FS低。结论早发型FS儿童、尤其是反复发作性FS儿童,其语言和处理速度功能下降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有可能发展为认知和执行功能障碍。这些儿童可能会受益于神经方面的随访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武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的发展水平。方法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和自拟“儿童适应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武汉市城区3所幼儿园90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男童与女童适应能力商数(ADQ)分级的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1);男童时空定向分量表分显著高于女童(P<0.05),生活自理、语言发展、个人取向分量表分及独立功能因子、社会/自制因子和ADQ显著低于女童(P<0.01)。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各分量表值存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城区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存在差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指导与训练。
简介: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和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分别对194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检测、分析。用卡方检验、T检验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行为异常儿童检出率为12.86%;通过分析儿童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比较儿童之间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收入情况、孕期有无高危等因素与行为问题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情感、矛盾、知识、娱乐、组织在儿童有无行为问题发生之间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发生与家庭环境因素有一定相关性,改善家庭环境因素可以降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具体护理措施和相应体会进行总结分析。方法总结分析来院就诊的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儿,对其所接受的治疗方式、具体护理措施以及注意事项、护理体会。结果经过对病例资料的整理分析后发现通过患儿在血液净化的治疗过程中,采取包括病情评估、生命体征监护、并发症预防、血管通路护理在内的全面针对性护理,所有患儿的血液净化方案均顺利完成,治疗效果较理想。结论对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护理,可以保证患儿的血液净化方案顺利完成,减少甚至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使治疗的安全性得到更有利的保障,使患儿的转归更加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眼保健的模式。方法随机选取我市城区幼儿园3932例学龄前儿童(3-6岁)作为本次筛查对象,采用手持自动验光仪筛查儿童的双眼屈光状态,应该重点、详细检查可疑者眼部,医院和幼儿园应该分别保存筛查结果,而且应该调查相关的眼保健因素。结果本组患儿中男性2050例,占到52.1%,女性1882例,占到47.9%。其中478例属于屈光异(12.2%),91例属于弱视(2.3%),8例属于先天性眼病(0.2%)。其中男性、女性异常分别为257例(12.5%)、229例(12.2%)。男性、女性异常率差异对比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不同年龄组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诊断、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儿童弱视率,因此做好早期儿童眼部筛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幼儿园——家庭一体化眼保模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眼保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营养干预对改善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 参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方案(试行)》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125例学龄前儿童展开分析,分析营养状况并实施半年的营养干预,比较干预前后125例学龄前儿童的营养数值;干预前后的儿童家长知识知晓率。结果干预后,125例学龄前儿童身高、体重、血红蛋白指标指标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营养数值差异显著(P<0.05);干预后,儿童家长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知识知晓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分析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予以个性化营养干预,可提高儿童营养认知,促进儿童养成健康的进食习惯,改善生长发育水平,预防营养不良,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