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的效果.方法在安徽省芜湖县河滩地区2个血吸虫流行较严重的村(行春、腰埂)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4年的措施实施观察其预防血吸虫效果情况.结果实施综合防治措施4年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2个试点村人群感染率分别由试点前(2006年)的3.95%、3.19%下降到试点后(2010年)的0.48%、0.41%,分别下降88.1%和87.1%;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均降为0,下降100%.结论河滩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消除感染性钉螺、控制人群感染,取得了很好的预防血吸虫效果.

  • 标签: 血吸虫病 传染源控制
  • 简介:日本血吸虫是一种虫卵肉芽肿引起的主要是肝脏和肠壁病变的慢性免疫性疾病。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是血吸虫发展的最后阶段,可以导致门静脉高压、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因此,控制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是提高血吸虫预后的关键。目前对于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

  • 标签: 肝纤维化 虫卵肉芽肿 门静脉高压 发病机制 细胞因子 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崇礼镇农村血吸虫流行动态特点,为2015年消灭该地区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对6岁以上所有人群采用间接血凝法(IHA)筛查新感染情况,以自然村为单位整群抽查,对阳性者再作一粪三片检查,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环境抽样查钉螺分布,钉螺密度与感染等情况,高危人群预防服药吡喹酮40mg/kg和治疗用药吡喹酮60mg/kg。结果2007—2011年人群感染率分别为2.15%、0、0.68%、0、0,连续5年无急性感染病人,活螺密度分别为0.23只/0.1m2,0.22只/0.1m2,0.25只/0.1m2,0.19只/0.1m2,0.15只/0.1m2。结论本地区血吸虫疫情控制稳定,居民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螺密度也呈下降趋势。今后监测重点应是对未经环境改造的历史螺区及其延伸环境特别是沟渠进行强行硬化,同时对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员以及医疗单位对疑似病人检测和报告。

  • 标签: 血吸虫病 疫情 监测
  • 简介:一、临床病例患者29岁男性,公司职员,因“胸痛半月余”于6.23号入院,无寒战发热及咳嗽咳痰,无咳血盗汗,无关节疼痛及皮疹,伴有腹痛,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胸部CT示左肺下叶背段感染性病变,左侧胸腔积液,

  • 标签: 左侧胸腔积液 肺吸虫病 化脓性 误诊 感染性病变 肺下叶背段
  • 简介: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肝吸虫临床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方法用涂片镜检法对2009-2011年住院及门诊患者粪标本进行检查,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79385份粪标本,肝吸虫感染阳性者4045份,阳性率为5.10%(4045/79385),其中女性阳性率(3.13%,1183/37823)低于男性阳性率(6.89%,2862/41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9、2010、2011年肝吸虫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85%(573,20092)、4.90%(1408/28725)和6.75%(2064/30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肝吸虫感染有逐年递增趋势,在预防和治疗上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 标签: 片形吸虫 食源性寄生虫 获得性感染 第二中间宿主
  • 简介:患者女,36岁,云南省沧源县人,农民,佤族,因发现腹壁皮下包块伴疼痛、瘙痒3月余,于2011年4月26日入院。入院查体:生命征平稳,一般情况尚可,消瘦体质,神志清楚,心肺正常,中、下腹部触及散在性皮下包块,包块最大约为3.0cm×2.0cm,边界不清,质软,有触痛,诉包块周围瘙痒。既往常生食或半生食螺类、蟹类,曾食果子狸肉1次,由于包块呈游走性,患者怀疑自身得了什么怪病,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全身乏力,不思饮食,体重在3月内下降10kg,血常规嗜酸粒细胞增高,达0.48×109/L,尿、大便常规检查正常,胸片、

  • 标签: 斯氏狸殖吸虫 游走性 嗜酸粒细胞 全身乏力 大便常规检查 下腹部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脚气性心肌诊疗心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维生素B1缺乏症一旦诊断成立或疑及本即应给予治疗,治疗效果一般较好。病情轻者可口服维生素B15~10mg,每日3次,同时给予治疗剂量的烟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如不能口服或吸收不良者可肌注50~100mg,每日1~2次,连续7~10日。有心衰者宜用维生素B150~100mg加入葡萄糖液20~40m1缓慢静推(应皮试阴性后),待心衰控制后改口服。水肿明显者可用速尿。洋地黄类药物疗效较差。

  • 标签: 脚气病性心肌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结节性心肌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结节无特效治疗,目前主张激素疗法。但对于结节性心肌病患者,激素的应用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激素对心肌的疗效不理想,且有可能诱发室壁瘤,不宜应用。但也有学者认为激素对防止室性心动过速或猝死有一定意义,仍主张应用。目前认为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结节性心肌可不用激素,但应密切观察病情,定期复查。若伴有心衰者则多主张应用激素,辅以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洋地黄类药物多无效且易中毒。

  • 标签: 结节病性心肌病 治疗
  • 简介:生机盎然的春天来临了。春回大地,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然而,春天也是多病的季节。俗话说:“百草回芽,百易发。”这个季节常会伴随流感、上呼吸道疾病、流脑、哮喘、咽炎喉痛、头痛目眩、血压不稳、胃溃疡、肠炎、腹痛腹泻、困倦思睡(春困)等疾病和症候的发生。

  • 标签: 不治已病治未病 防病养生 上呼吸道疾病 春季 腹痛腹泻 胃溃疡
  • 简介:人总是会根据自己心中的标准对自己遇到的和必须要面对的人生境遇做出某种价值判断,或好、或坏或无所谓好坏,这种基于遗传和教养相互作用,且颇具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内心标准和价值判断对一个人的行为和行为方式具有某种决定性,从而影响自己对人生路径的选择。其中,到底什么是好?

  • 标签: 价值判断 人生境遇 相互作用 行为方式 人的行为 标准
  • 简介:生气,也叫肝气,对于肝气的解释最早见于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生气说白了就是生气所得的疾病,没有什么神秘的,只不过就是中医术语,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样的解释是最明白不过的。

  • 标签: 肝气病 《医林改错》 清代医家 中医术语 王清任
  • 简介:摘要糖尿和高血压多合并存在,是引发心血管系统的主要病因。1型糖尿多是并发肾脏病变后引发的高血压,2型糖尿多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可出现在糖尿发病之前、之时或之后。积极的干预并给予糖尿合并高血压人群进行治疗,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以及糖尿微血管并发症,延长病人寿命、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 发病病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得诱发红皮型银屑的因素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9例红皮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种因素均可导致红皮型银屑的产生或加重,主要诱因包括糖皮质激素的不规则使用、感染、精神因素等。根据诱因选择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和预后效果。结论对普通银屑病患者的健康指导的加强,能有效预防红皮型银屑发病;降低其发病率的有效方法,主要选择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法便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且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 标签: 红皮病型银屑病 诱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1年广州市白云区报告的9658例手足口病疫情进行分析,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学分析方法对白云区2011年网络直报的手足口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白云区共报告手足口病例9658例,年发病率为434.52/10万,发病高峰在5-7月份,发病主要年龄分布在0-3岁,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和幼托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721。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防控工作,特别是5-7月份,3岁以下婴幼儿的疫情监测工作。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枫糖尿症(maplesyrupurinedisease,MSUD)是一种较常见的氨基酸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通常在新生儿期至婴幼儿期发病,学龄期以急性脑的病例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MSUD患儿,8岁6个月首次发病,以感染后急性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于发病第2天时来院,一般化验发现代谢性酸中毒、血尿酸增高、脑脊液蛋白质降低,头颅磁共振扫描显示双侧小脑齿状核、脑干、双侧丘脑、壳核、尾状核及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呈现长T1,长T2信号,头颅弥散频谱(DWI)示以上部位呈明显高信号。血代谢检查示:血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显著高于正常范围;尿液代谢结果示:2-羟基异戊酸、2-羟基丁酸、2-酮异戊酸和2-酮异己酸亦显著增高,提示MSUD。同时游离肉碱明显降低,提示继发性肉碱缺乏、酮症。经控制氨基酸摄入,予大剂量维生素B1、葡萄糖、左旋肉碱静脉点滴,入院后第5天病情明显好转,第7天病情完全恢复,未遗留任何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根据患儿治疗效果考虑为硫胺有效型。继续给予维生素B1口服,控制蛋白质饮食(每日1g/kg)治疗1个半月后复查,血、尿代谢结果完全正常,复查头颅MRI结果明显改善。对以急性脑的病例,要警惕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可能。如能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 标签: 枫糖尿症 遗传代谢性疾病 急性脑病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