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观察影响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对本院急诊和院内救治的36例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中院内心跳骤停患者32例,经复苏存活10例(27.8%);4例院前心跳骤停患者,复苏存活仅0例(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跳骤停5min内实施心肺复苏18例,存活7例(38.9%);5min后实施心肺复苏14例,存活3例(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分钟之内行电除颤14例,存活8例(57.1%);10min后实施行电除颤10例,存活2例(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尽早进行CPR,尽早电除颤,在救治过程中时间乃是制约成败的关键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烧伤早期补液复苏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将1~3岁10~30%面积烧伤小儿患者按伤后入院接受补液的不同时间分为Ⅰ组(伤后1小时内)、Ⅱ组(伤后1~2小时)、Ⅲ组(伤后2~4小时)。计算各组在不同治疗时段(补液4小时和补液24小时)的每小时每公斤体重每1%烧伤面积的胶晶体补入量(ml·h-1·kg-1·%TBSA-1)和每公斤体重每小时的尿液量(ml·kg-1·hr-1)及其比值。结果复苏补液4h胶晶体输入量与Ⅱ组无显著差别;复苏补液24h,每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补入胶晶体量Ⅲ组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Ⅰ组和Ⅱ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小儿中、重度烧伤后2~4小时复苏即应归为延迟复苏,且开始补液的4小时内,该组尿量多于伤后2小时内开始补液复苏患儿。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济宁地区急性肺栓塞患者决定就医延迟程度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底就诊于济宁地区12家医院并与发病后24h内到院的16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通过与患者进行结构式访谈及查阅病历,收集资料。以决定就医延迟30min为切点,分为早决定组及晚决定组,对比分析两组资料。结果中位决定就医延迟为60min。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肺栓塞病史、胸痛不明显、症状不典型、症状能够耐受、对该病的认识不够重视及未将症状归于急性肺栓塞是决定就医延迟>30min的独立预测因素。早决定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早期再灌注治疗率及更短的发病至再灌注治疗延迟。结论济宁地区急性肺栓塞患者决定就医时间明显延迟,患者耐受情况、症状特点及认知因素影响决定就医延迟程度。
简介:目的探讨T组合复苏器(T-piece)在产房中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在产房中诊断新生儿窒息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新生儿给予正压人工通气选择自动充气式复苏气囊,观察组新生儿给予正压人工通气选择T组合复苏器正。观察复苏过程中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10minApgar评分及进行X线胸片检查发生肺气漏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10m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气漏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房中新生儿窒息复苏过程中应用T组合复苏器更简单、更有效、易操作,两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组合复苏器能保持恒定一致的吸气峰压和呼气末正压,复苏时输出的压力恒定、准确、可靠,可有效减少或避免肺气漏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