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四氟化钛(TiF4)溶液对酸蚀症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4颗新鲜拔除的人第三磨牙,获取冠部近髓腔的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每组4颗牙,其中4组通过酸蚀和机械力方法建立人工酸蚀症牙本质模型,另外2组为健康牙本质。随机选取1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使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仪测定其表面形貌与表面硬度,评价人工酸蚀症牙本质的建模效果。另外3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用于粘接测试,按不同处理分为4组:4.0% TiF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4.0% TiF4-ED组)、2.5% TiF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2.5% TiF4-ED组)、无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ED组)及健康牙本质组(SD组)。使用SE Bond自酸蚀粘接系统进行粘接,AP-X复合树脂分层充填,测定即刻微拉伸粘接强度并观察断裂模式。结果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健康牙本质的显微硬度值分别为(56.92±5.27)HV和(60.19±4.52)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结果证实,人工酸蚀症牙本质与自然酸蚀症牙本质的微观形貌特征相符。4.0% TiF4-ED组、2.5% TiF4-ED组、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分别为(28.94±8.04)MPa、(46.08±8.19)MPa、(20.39±7.46)MPa和(45.16±7.86)MPa。2.5% TiF4-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9),二者均高于4.0% TiF4-ED组和ED组(均P<0.05)。4组断裂模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1,P<0.001)。2.5% TiF4-ED组以内聚牙本质断裂为主,提示其粘接强度可能高于微拉伸测试均值。结论酸蚀症牙本质粘接强度低于健康牙本质,2.5% TiF4溶液可显著提高酸蚀症牙本质的粘接强度。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在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中运用骨蚀汤联合阿仑膦酸钠的临床效果。方法:本实验所涵盖的对象为2019年7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86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根据单双数法将患者完成组别的划分,试验组与比照组各包含患者43例。比照组患者采用单一骨蚀汤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骨蚀汤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适宜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手段。结果:比较研究后发现,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之比照组患者更高,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0.05)。结论:于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实践中运用骨蚀汤联合阿仑膦酸钠优势明显,可加快患者身体恢复进程。故应在早期股骨头患者的治疗实践中更多运用联合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对阳极氧化种植体和大颗粒喷砂酸蚀(sandblasted,large-grit,acid-etched,SLA)种植体的近10年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进行荟萃分析,为种植体的临床选择及评估提供参考。方法设置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找阳极氧化及SLA种植体相关临床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对纳入的研究依照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并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累积存留率(cumulative survive rate,CSR)、边缘骨丧失(marginal bone loss,MBL),并对文献间的异质性和发表偏倚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阳极氧化种植体分析共汇总22篇文献,包含6 276枚阳极氧化种植体。单组率荟萃分析显示,总CSR为98%(6 094/6 276)(95%CI:97%~98%,P<0.05),其中5年内CSR为98%(3 177/3 249)(95%CI:98%~99%,P<0.05),10年内CSR为97%(2 917/3 023)(95%CI:96%~98%,P<0.05);总MBL为1.02 mm(95%CI:0.69~1.34)。SLA种植体分析共汇总17篇文献,包含4 567枚SLA种植体。单组率荟萃分析显示,总CSR为99%(4 484/4 567)(95%CI:98%~100%,P<0.05),其中5年内CSR为99%(2 844/2 905)(95%CI:98%~100%,P<0.05),10年内CSR为99%(1 640/1 662)(95%CI:97%~100%,P<0.05);总MBL为0.69 mm(95%CI:0.44~0.95,P<0.05)。上述结果的偏倚检验P值分别为0.822和0.284,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荟萃分析提示,SLA种植体较阳极氧化种植体具有更高的CSR和更小的MBL。
简介:摘要近30年来,随着能量平台、器械平台、显像平台三大手术平台的发展,微创外科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以结直肠癌手术为例,手术方式的五要素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手术入路经历了"从大到小"的过程;切除范围从单纯肠段切除到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再到注重保留器官功能的手术;随着对正常淋巴引流方向和肿瘤淋巴转移特点的认知,淋巴结清扫愈趋规范;消化道重建从手工缝合到全腔镜下吻合,再到功能性吻合概念的提出;标本取出从经腹壁大切口,到腹腔镜小切口,再到经自然腔道。这些术式的演变都依赖于技术平台与设备的进步及对新理念的认知。未来微创平台一定是为保障最优化术式顺利实施为方向,平台更为安全化、一体化、多功能化、智能化;未来微创术式一定是以追求患者最大获益为目标,术式更为科学化、功能化、舒适化、多样化;而术式的革新又推动了平台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7q11.23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胎儿的产前超声表现和诊断方法。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产前诊断中心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且经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芯片)检测诊断为7q11.23微缺失/微重复者的产前诊断指征、胎儿超声检查情况、染色体核型、变异溯源、妊娠结局、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情况等进行分析和文献回顾。结果5例胎儿存在7q11.23 CNVs,包括3例7q11.23微缺失和2例7q11.23微重复。产前超声指标异常4例,未发现异常1例。所有病例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发现异常。3例7q11.23微缺失中,2例为新发变异,1例未做溯源;2例7q11.23微重复中,1例为新发变异,另1例遗传自表型正常的父亲。3例7q11.23微缺失和1例新发的7q11.23微重复胎儿被终止妊娠。1例携带父源7q11.23微重复的胎儿足月分娩,随访8个月未见异常。结论7q11.23微缺失/微重复的临床表型具有异质性,SNP芯片可准确检测7q11.23 CNVs,为其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ERAS理念指导下对比25G笔尖型腰椎穿刺针微创腰麻(A组)和传统“针内针”腰麻(B组),两种法麻醉穿刺方法在肛肠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择期肛肠手术10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A(n=50)、B(n=50)两组。A组采用25G笔尖型腰椎穿刺针微创腰麻,B组采用传统“针内针”技术腰麻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穿刺时出血量、穿刺并发症、病人满意度。结果:A组和B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分别为 98%(49/50)和88%(44/50),A组穿刺所需时间显著少于B组,A组穿刺时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A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A组病人满意度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简介:【摘要】目的 ERAS理念指导下对比25G笔尖型腰椎穿刺针微创腰麻(A组)和传统“针内针”腰麻(B组),两种法麻醉穿刺方法在肛肠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择期肛肠手术10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A(n=50)、B(n=50)两组。A组采用25G笔尖型腰椎穿刺针微创腰麻,B组采用传统“针内针”技术腰麻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穿刺时出血量、穿刺并发症、病人满意度。结果:A组和B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分别为 98%(49/50)和88%(44/50),A组穿刺所需时间显著少于B组,A组穿刺时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A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A组病人满意度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简介:摘要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TIME)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麻醉技术和麻醉药物是否会改变TIME从而影响肿瘤患者短期/长期预后是当下的研究焦点。文章针对麻醉对TIME的影响进行综述,现有研究显示,吸入性麻醉药、静脉麻醉药、阿片类药物及局部麻醉药均会不同程度地改变TIME的功能,从而影响肿瘤生长、转移以及患者的短期/长期预后,其机制与TIME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轴、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活性等改变有关。多项体内、体外试验都证实了不同麻醉方式和药物可以引起TIME的改变,但仍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TIME的改变与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简介:摘要为探讨胃癌组织中miRNA-539和miRNA-4317的表达和两者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选择2014年3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儋州市人民医院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15例,检测其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距离癌组织边缘>3 cm)中miRNA-539和miRNA-4317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miRNA-539、miRNA-4317的表达均分别低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4.72±1.94比8.96±3.45、2.18±1.04比6.15±2.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03、15.624,P均<0.01);腹膜转移、肝转移、miRNA-539相对表达量<6.10和miRNA-4317相对表达量<3.15是胃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表明胃癌组织中miRNA-539和miRNA-4317低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期短有关,可能对预测胃癌患者预后不良具有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单孔胸腔镜与传统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肺部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单孔组与传统组。每组15例。单孔组实施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传统组实施传统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结果 单孔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手术时长、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胸腔积液,单孔组皮下气肿发生率为6.67%,感染发生率为0,与传统组的13.33%、6.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部疾病患者实施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与传统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相比更具优势,术后引流量大大减少,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缩短,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