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屈大腿联合旋后肩法在肩难产处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2014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32例肩难产产妇进行研究,分组方法为奇偶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16例。将采取屈大腿助产的产妇作为参照组,将采取屈大腿联合旋后肩法助产的产妇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产妇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参照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实验组产妇的助产成功率与参照组相比较,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对比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肩难产产妇采取屈大腿联合旋后肩法进行助产,效果明显,在助产过程中需要注意动作,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发生肩难产产妇在使用旋后肩法助产后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6-2016.6收入84例发生肩难产产妇,用随机排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42例采用旋后肩法助产作为观察组,另42例采用屈大腿助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实施不同助产方式对顺产成功率及并发症影响。结果在顺产成功率上,两组相比,观察组(100.00%)显著比对照组(85.71%)高(x2=15.390,P<0.05);在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相比,观察组(2.38%)显著比对照组(11.90%)低(x2=6.835,P<0.05);在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相比,观察组(2.38%)显著比对照组(9.52%)低(x2=4.555,P<0.05)。结论采用旋后肩助产法对发生肩难产产妇进行助产,不仅能减少新生儿及孕妇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有效提升顺产成功率,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治疗中分别施以旋前复位法、旋后复位法的疗效。方法:选择于2022年12月~2024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抽签法分组,30例开展旋前复位法者入治疗组,30例开展旋后复位法者入对照组,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相比于对照组(优良率70.00%、复位成功率83.33%),治疗组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96.67%)明显较高,复位成功率(100.00%)更高(P<0.05);相比于对照组(满意度73.33%),治疗组治疗满意度(96.67%)明显较高(P<0.05)。结论: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治疗中施以旋前复位法比旋后复位法疗效更佳,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可提高治疗满意度,具有价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屈大腿联合旋后肩法应用于肩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期在我院收治的60例肩难产产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助产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屈大腿助产(McRrober法)的方法,观察组采用屈大腿联合旋后肩法。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率分别为46.6%(14/30)、50.0%(15/30),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3%(16/30)、30.0%(9/30),经比较,观察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屈大腿联合旋后肩法应用于肩难产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肩难产产妇分娩中应用改良式旋肩法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78例研究对象均选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肩难产产妇和其胎儿,根据接产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接产,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旋肩法,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产程时间更短、产后出血量更少;另外,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64%;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与对照组的28.21%相比较有着较大优势。两组对比差异较大,呈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肩难产产妇分娩中应用改良式旋肩法处理,能够减少新生儿和产妇风险事件产生,还能缩短产程,提升自然分娩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肩难产处理中旋后肩法运用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本人在阿尔及利亚援外期间,所在地赛地夫省立教学医院接受分娩的肩难产产妇6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压前臂法协助分娩,观察组应用旋后肩法协助分娩,比较两组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分娩不良结局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分娩不良结局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无窒息新生儿占93.33%,轻度窒息新生儿占6.67%,没有重度窒息患儿,对照组无窒息占63.33%、轻度窒息占26.67%、重度窒息占10%。结论旋后肩法运用于肩难产处理中能够减少并发症,保证母婴安全,改善分娩结局,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方法对旋覆花当中的绿原酸以及咖啡酸含量进行同时测定。方法采用正交分析对旋覆花的提取进行工艺优化,并针对旋覆花当中绿原酸及咖啡酸的含量选用高效液相法进行检测,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比例为7030);色谱柱为Interil-ODS(250mm×4.6mm,5μm);检测波长为325nm;流速则控制为0.5mL?min-1。结果经过检测后发现,绿原酸和咖啡酸在0.83-4.54ug/ml、0.45-2.10ug/m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SD为1.21%、1.43%。结论采用HPLC法对旋覆花当中的绿原酸及咖啡酸含量同时检测,方法简便快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90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给予观察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II度骨折治疗优良率为92.9%,与观察组的9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III度和IV度骨折治疗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III和IV度骨折患者切开内固定法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可根据患者骨折程度选择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旋前方肌对前臂旋转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至2020年我们手术治疗的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做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B组做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的同时加做腕部旋前方肌支配神经切断转位尺神经手术。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前臂旋前、旋后角度,中立位时旋前、旋后最大静止肌力及上肢功能(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hand,DASH)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组内比较前臂旋前、旋后角度及旋后肌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前肌力及DAS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均大于术后。两组间比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前臂旋前、旋后角度、旋后肌力及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旋前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大于B组。结论旋前方肌能增加前臂旋前的力量,但对前臂旋转角度及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共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43例,其中保守治疗14例,手术治疗29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除保守治疗2例关节僵硬外,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均可尝试进行手法整复,但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否则需手术治疗。合理功能锻炼是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