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德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90例,根据盲抽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口服替吉奥,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服阿帕替尼。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癌胚抗原(CE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总缓解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71.11%),CA199、CA242及CE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8.89%)低于对照组(42.22%),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可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治疗效果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对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闵行区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62例,其中,采用阿帕替尼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治疗32例(观察组)。两组在给药前均给予预防呕吐、提升白细胞、补充营养等常规对症干预治疗。治疗期间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化疗方案为每3周1次,两组均接受4个周期的治疗。在治疗3个月后评价近期疗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近期总缓解率分别为9.38%(3/32)、3.3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3,P=0.652);观察组疾病进展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13%(9/32)比53.33%(16/30),χ2=4.089,P=0.043]。两组血小板下降、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下降、腹泻、恶心呕吐、肝损害、骨髓抑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位PFS、OS时间分别为5.8个月(5.0~6.3个月)和8.1个月(7.2~9.3个月),较对照组的4.9个月(4.7~5.1个月)和6.0个月(5.2~6.9个月)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可降低晚期胃癌患者的疾病进展率,延长生存时间,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应用恩替卡韦(ETV)与替诺福韦酯(TDF)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乙肝患者96例,分为观察组48例给予TDF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ETV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组对比,HBV-DNA和ALT水平治疗前无差异性p>0.05, HBV-DNA治疗后22周、48周时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ALT治疗22周后两组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治疗48周后观察组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BV-DNA不可检测率观察组81.25%明显高于对照组68.75%,HbeAg转换、HbeAg 阴转率观察组为29.17%和39.5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0.83%和29.17%(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奥沙利铂及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选用奥沙利铂+替吉奥进行治疗,研究组联用阿帕替尼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安全性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缓解率为53.3%(研究组)和26.7%(对照组),研究组整体缓解情况较对照组更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5.0%(研究组)和33.3%(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替吉奥+奥沙利铂+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疗效显著,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4例既往一线或二线使用含氟尿嘧啶类化疗方案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治疗,主要观察终点为客观有效率(ORR),次要观察终点包括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疾病控制率(DCR)和安全性。结果34例患者病理确诊均为结直肠腺癌。近期疗效中观察到部分缓解(PR)为6例,疾病稳定(SD)为25例,疾病进展(PD)为3例,客观有效率(ORR)为17.6%(6/34),疾病控制率(DCR)为91.2%(31/34)。其中,二线患者ORR为21.7%(5/23),DCR为91.3%(21/23);三线患者ORR为9.1%(1/11),DCR为90.9%(10/11)。34位患者全部追踪至疾病进展,疾病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mPFS)为180天(95% CI:157.2~202.8),截止2020年2月27日末次随访未观察到中位总生存时间(mOS),平均OS(389.0±51.1)天。其中,接受二线治疗患者的mPFS为193天,平均OS(412.0±61.5)天。接受三线治疗患者的mPFS为150天,mOS为311天。治疗后肿瘤标志物CEA与CA19-9水平均有降低,其中CA19-9治疗前后平均水平为(169.8±48.0)U/mL和(143.8±57.7)U/mL(t=0.700,P=0.655)。CEA治疗前平均水平为(255.0±40.6)ng/mL,治疗后为(104.2±32.4)ng/mL,下降趋势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59,P=0.001)。安全性方面,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和转氨酶升高等,多为Ⅰ~Ⅱ级,Ⅲ级不良反应有中性粒细胞减少(2/34)、白细胞减少(1/34)和转氨酶升高(1/34),无Ⅳ级不良反应及化疗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结论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其中二线治疗ORR与国内外既往研究相似,但不良反应更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 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体内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免疫调节等过程,这一通路更参与与造血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分化等有关的细胞因子的表达。当信号通路过度激活时,将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芦可替尼是一种非选择性 JAK1/2抑制剂,可有效阻断 JAK/STAT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在治疗相关疾病中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7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研究;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各 39例的研究组和参考组,分别给与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治疗,治疗三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其不良反应。结果: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研究组患者,其早期分子学反应( EMR) BCR-ABLIS小于等于 10%,以及分析学反应 MR4.5 BCR-ABLIS小于等于 0.0032%的患者比率分别为 94.9%和 53.8%,均显著有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参考组患者, 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没有显著差异,且均在耐受范围,符合用药安全性要求。结论: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过程中,尼洛替尼的实际治疗效果,明显更优于伊马替尼,且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可大范围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酮替芬治疗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将选择 66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哮喘患者 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 3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对照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后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 19例、 12例、 2例,总有效率为 93.94%;对照组分别为 13例、 11例、 9例,总有效率为 72.73%;组间总有效率对比 P< 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哮喘患者中采取酮替芬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症状,提高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肿瘤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晚期食管癌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患者给予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伊立替康16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替吉奥50~60 mg/次,2次/d,口服2周,停药1周,3周为1个周期。观察组患者的替吉奥给药方法和剂量同对照组,阿帕替尼0.5 g/次,1次/d,持续口服给药,3周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次要研究终点为中位总生存期(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生命质量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ORR、DCR分别为38.89%(14/36)、63.89%(23/36),高于对照组的16.67%(6/36)、38.89%(1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31,P=0.035;χ2=4.503,P=0.034)。观察组患者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食管癌专用量表QLQ-OES24评分分别为(75.23±10.65)分、(76.55±9.12)分,高于对照组的(66.15±10.31)分、(65.36±9.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85,P=0.018;t=7.613,P=0.015)。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38.89%(14/36)、50.00%(18/36)、25.00%(9/36)、11.11%(4/36)、33.33%(12/36),均高于对照组的11.11%(4/36)、13.89%(5/36)、0(0/36)、0(0/36)、2.7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07,P=0.007;χ2=10.797,P=0.001;χ2=10.286,P=0.001;χ2=4.235,P=0.040;χ2=11.359,P=0.001)。观察组患者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41.67%(15/36)、30.56%(11/36),均低于对照组的66.67%(24/36)、55.56%(2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31,P=0.033;χ2=4.589,P=0.032)。无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的病例。观察组患者mOS、mPFS分别为11.6个月、8.1个月,长于对照组的8.9个月、5.6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15,P=0.012;χ2=8.721,P=0.007)。结论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患者二线治疗中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命质量,不良反应可耐受。
简介:摘要1例62岁男性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口服尼洛替尼400 mg、2次/d治疗。首次用药后5 h出现轻微乏力、心前区不适和胸闷,休息后缓解;当日第2次用药后1 h再次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症状,休息后缓解;次日再次服用该药后1 h,前述症状复现且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2.67 μg/L,肌红蛋白195.1 μg/L,肌酸激酶MB 37.7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1~V6导联ST段压低>0.1 mV,T波倒置,QT/QTc 350/402 ms。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考虑与尼洛替尼有关。停用该药并予扩张血管、抗凝等治疗3周后,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未检出,肌红蛋白21.7 μg/L,肌酸激酶MB 0.8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1~V6导联ST段和T波恢复正常,QT/QTc 370/376 ms。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癌患者化疗中不同药物组合方案应用下取得的效果做对比分析。方法:收集医院胃癌化疗患者76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其中替吉奥与紫杉醇药物联合用药的38例纳入对照组,给予替吉奥与奥沙利铂联合用药的38例纳入观察组,对两组患者不同药物组合应用下取得的效果分析。结果:疾病控制率观察组94.74%(36/38)与对照组疾病控制率76.32%(29/3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IgA、IgG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10.53%(4/38)、13.16%(5/38),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辅助化疗用药选择替吉奥、奥沙利铂联合用药,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可在实践中应用推广。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9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8 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替罗非班的应用价值予以客观评价。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多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吉奥(S-1)引起严重泪道阻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科泪器病中心住院手术治疗的S-1相关严重泪道阻塞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1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3±8)岁;口服S-1时间为(4.1±1.1)个月,从开始服用S-1至溢泪症状出现的时间为(53.3±31.2)d。12例患者均为双眼患病(12例,24眼),同时出现上下泪小管阻塞(12例,24眼,48个泪小管),其中45个泪小管(93.8%)重度阻塞,3个泪小管(6.2%)中度阻塞。2例患者双眼上下泪小管的泪点(8个)完全闭锁。12例患者中8例双眼(16眼)同时并发鼻泪管完全阻塞,4例患者双眼(8眼)同时并发鼻泪管不完全阻塞。8例患者接受泪道内窥镜下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双泪小管置入式人工泪管置入术,取管后5例溢泪减轻,3例无好转。2例接受泪囊切开逆行探查疏通泪小管联合双泪小管置入式人工泪管置入术,取管后溢泪减轻。2例接受泪囊切开逆行探查疏通泪小管联合泪囊鼻腔吻合术及双泪小管置入式人工泪管置入术,取管后溢泪症状改善明显,仅有轻度溢泪。结论S-1所致严重泪道阻塞以广泛性多部位阻塞为特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部分患者溢泪症状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β-榄香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一线应用吉非替尼后缓慢进展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命质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晚期肺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榄香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吉非替尼治疗。治疗2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命质量及免疫功能。并随访从疾病缓慢进展至疾病出现快速进展的时间(PFS2)。结果共纳入61例患者,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为30例和31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3.3%(25/30)和58.1%(1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0,P=0.031),试验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23,P=0.009)。试验组中位PFS2为4.20个月(95%CI为3.94~4.46),对照组中位PFS2为4.00个月(95%CI为2.94~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8,P=0.026)。两组生命质量比较,在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总体生命质量方面,试验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67(-6.66,20.00) vs. 0(-6.66,6.66),Z=-2.429,P=0.015;29.17(2.08,56.26) vs. 12.49(-14.59,39.57),Z=-2.263,P=0.024;16.67(-33.33,56.67) vs. 8.34(-18.74,35.42),Z=-2.249,P=0.025]。免疫功能方面,试验组治疗后CD4+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升高(44.27%±6.78% vs. 41.17%±3.73%,t=-2.426,P=0.022),CD8+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降低(21.47%±3.18% vs. 23.50%±2.37%,t=2.532,P=0.017)。治疗后试验组CD4+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4.27%±6.78% vs. 39.63%±5.80%,t=2.725,P=0.011)。结论β-榄香烯联合吉非替尼治疗一线吉非替尼治疗后缓慢进展晚期肺腺癌患者有一定的疗效,生命质量和免疫功能均有所改善,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