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G)患儿胃组织及胃液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含pyrin结构域蛋白6(NLR family,pyrin domain containing6,NLRP6)的表达,并分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NLRP6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CNG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病理学诊断、内镜下胃黏膜损伤程度及Hp感染情况分为4组:轻度CNG组Hp阴性;中重度CNG组Hp阴性;轻度CNG组Hp阳性;中重度CNG组Hp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4组胃组织及胃液中NLRP6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4组胃组织中NLRP6的表达,并分析在儿童CNG中表达的意义。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中重度CNG组中Hp阳性率62.96%(34/54)高于轻度CNG组37.04%(2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2,P<0.001)。在同等Hp条件下,轻度CNG组中NLRP6表达[Hp阴性轻度CNG:胃组织(653.73±37.71) ng/L、胃液(471.75±38.47) ng/L;Hp阳性轻度CNG:胃组织(616.69±43.33) ng/L、胃液(445.29±36.39) ng/L]高于中重度CNG组[Hp阴性中重度CNG:胃组织(623.82±52.99) ng/L、胃液(446.48±47.49) ng/L;Hp阳性中重度CNG:胃组织(580.43±62.75) ng/L、胃液(406.88±51.8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阴性轻度与中重度CNG比较:胃组织P=0.035,胃液P=0.046;Hp阳性轻度与中重度CNG比较:胃组织P=0.010,胃液P=0.002);同等程度胃黏膜损伤中,Hp阴性组NLRP6表达[Hp阴性轻度CNG:胃组织(653.73±37.71) ng/L,胃液(471.75±38.47) ng/L;Hp阴性中重度CNG:胃组织(623.82±52.99) ng/L,胃液(446.48±47.49) ng/L高于阳性组(Hp阳性轻度CNG:胃组织(616.69±43.33) ng/L,胃液(445.29±36.39) ng/L;Hp阳性中重度CNG:胃组织(580.43±62.75) ng/L,胃液(406.88±51.8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轻度CNGHp阴性与阳性比较:胃组织P=0.005,胃液P=0.023;中重度CNG阴性与阳性相比:胃组织P=0.004,胃液P=0.003)。结论在同等Hp条件下,胃黏膜损伤程度越重,NLRP6越低;在同等黏膜损伤程度的情况下,Hp阴性组的NLRP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p阳性组。提示NLRP6在慢性胃炎中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且Hp能够抑制NLRP6的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育性不对称乳房的分型和治疗策略。方法2005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发育性不对称乳房成年女性患者203例,年龄18~46(31±8)岁。按照临床表现不同分为3型,分别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通过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评估手术效果。结果203例发育性不对称乳房畸形患者中Ⅰ型86例,占42.36%;Ⅱ型63例,占31.03%;Ⅲ型54例,占26.60%。术后随访161例,占79.3%;平均随访9个月。发生背阔肌肌瓣腋下切口愈合不良1例,血清肿2例,BakerⅠ级包膜挛缩5例,BakerⅡ级包膜挛缩2例,自体脂肪注射隆乳后局部小结节形成1例。患者手术效果评价满意129例,占80.1%;良好24例,占14.9%;一般满意6例,占3.7%;不满意2例,占1.2%。结论发育性不对称乳房畸形的临床表现多样,3型分类法可较好地指导手术治疗。个性化的美学设计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小切口不对称重睑修复整形术临床效果,分析并进行讨论。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重睑手术患者74例,使用电脑随机将74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7例,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切开重睑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小切口切开重睑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拆线时间、以及两组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拆线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也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使用小切口切开重睑术比常规重睑术在临床上更受医师和患者的认可,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整形修复术治疗不对称双眼皮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患者中选取进行不对称双眼皮整形修复术的患者共计78例,依据患者接受治疗时间进行分组,并分别命名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计39例患者。常规组患者行常规重睑成形术,实验组患者行小切口去脂联合埋线,术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62%,实验数据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率为5.1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51%,实验数据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对称双眼皮患者实施小切口去脂联合埋线的手术治疗方式对于患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和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研究面部不对称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面部不对称患者42例,根据双侧升支高度的差异,分为升支相似组20例,升支不对称组22例;以20例面部基本对称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前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采用三维测量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升支不对称组患者的对侧髁突直径明显大于偏斜侧[内外径:对侧(18.44±2.04) mm,偏斜侧(16.18±2.18) mm,P=0.015;前后径:对侧(7.70±1.08) mm,偏斜侧(6.73±1.81) mm,P=0.029]。对侧髁突前间隙[(2.68±0.68) mm]明显小于偏斜侧[(3.68±0.56) mm],P=0.002。升支不对称组的髁突内外径、高度以及前间隙的差异明显大于对照组和升支相似组[髁突内外径差:不对称组(2.26±1.32) mm,对照组(0.16±0.22) mm,相似组(0.10±0.85) mm,P=0.003;髁突高度差:不对称组(3.41±2.94) mm,对照组(0.04±0.57) mm,相似组(-0.41±1.47) mm,P=0.017;前间隙差:不对称组(-1.00±0.61) mm,对照组(0.00±0.33) mm,相似组(-0.04±1.07) mm,P=0.020],升支相似组髁突中心到正中面距离的差异[(-2.60±1.60) mm]明显大于对照组[(-0.10±0.40) mm]和升支不对称组[(0.41±1.35) mm],P=0.004。结论不同类型的不对称患者髁突形态位置具有不同的特征,双侧关节窝与髁突位置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门诊科室医患信息不对称现象,分析造成其不对称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开展文献查阅及问卷调查,通过对12个门诊科室患者进行14个指标调查,采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涉及内科、外科等12个科室,发现各调查指标均值都靠近“比较不同意”、“完全不同意”。12个科室得分平均值在3.47-3.79,14个指标得分平均值在3.09-3.91。针灸科、皮肤科等科室医患信息不对称现象程度严重,“我能通过院内指示完成就诊”、“我知道检查和治疗的作用和目的”等指标是其关键影响因子。结论:不同科室、不同指标导致医患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建议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医患信息不对成现象。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种非对称修饰的柱[5]芳烃并探究其在阳离子基因载体方面的应用潜力。方法利用柱[5]芳烃多化学修饰位点易于功能化、稳定性好、生物安全性高等独特优势,设计一种基于单侧低分子量PEI非对称修饰的柱[5]芳烃用于DNA的负载,进一步引入靶向基团甘露糖构建新型的基因载体材料,并以此形成较为通用的模板。结果成功构建基于柱[5]芳烃的高效基因治疗载体系统。根据核磁氢谱结果分析,目标产物的合成符合预期。凝胶电泳实验中,从W/W比0.3开始,P5-PEI1.8K完全阻滞了DNA的迁移;从W/W比0.5开始,P5-PEI1.8K-M完全与DNA复合。在复合物的粒径和电势的表征中,不同重量比下粒径均在300 nm以内,复合物的最大电势在25 mV左右。体外细胞毒性的实验结果显示PEI,P5-PEI1.8K,P5-PEI1.8K-M的毒性依次降低。选取甘露糖受体高表达的MDA-MB-231细胞,通过荧光素酶的活性转染实验,P5-PEI1.8K-M的转染效率随重量比逐渐提高,在W/W为6~7时达到最高值,并接近PEI25K的水平;以W/W=7为最佳比例,通过荧光蛋白的表达来进一步定性考察载体的转染效率,证实甘露糖的引入确实加强了载体材料的转染效率。结论以柱芳烃类化合物作为模板,合理引入客体分子,通过主客体组装可得到形貌丰富、功能多样的载体材料。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类患者之间下颌骨对称性的差异,分析下颌骨对称性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骨性Ⅰ类及骨性Ⅱ类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下颌骨标志点的标定和线距的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部的相关指标。结果组内对比:骨性Ⅰ类组中双侧髁突最后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2.76±2.47) mm,右侧:(53.95±2.21) mm,P=0.004]、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9.40±3.31) mm,右侧:(60.79±3.37) mm,P=0.013]、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7.88±2.18) mm,右侧:(48.84±2.54) mm,P=0.012]、喙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6.59±2.49) mm,右侧:(47.28±2.54) mm,P=0.043]和下颌升支长度[左侧:(57.00±4.50) mm,右侧:(57.97±4.96) mm,P=0.020];骨性Ⅱ类组所有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测量项目髁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性Ⅰ类组:(1.39±2.88) mm,骨性Ⅱ类组:(-0.16±2.74) mm,P=0.037]、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性Ⅰ类组:(0.96±1.95) mm,骨性Ⅱ类组:(-0.15±1.97) mm,P=0.033]和下颌升支长度[骨性Ⅰ类组:(0.97±2.14) mm,骨性Ⅱ类组:(-0.38±2.61) mm,P=0.033],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角点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度呈负相关(r=-0.308,P=0.017)。结论骨性Ⅰ类患者治疗前下颌骨的不对称较骨性Ⅱ类患者更明显,下颌角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设计在下颌角不对称肥大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数字化整形外科收治的汉族女性下颌角不对称肥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用ProPlan CMF 3.0软件对患者的头颅三维重建模型做镜像处理,得出诊断,评估不对称性下颌骨两侧的差异特征,据此采用合适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下颌角点宽度(Go-W)、髁突顶点高(Co-H)及下颌角度(Ag)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客观评价。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下颌骨两侧各指标测量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30例先天性下颌角不对称肥大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39岁。术前三维模型测量结果显示其下颌骨一侧下颌升支更长(长侧),另一侧下颌角更向外侧突出(突侧),采用改良的下颌角截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长侧的截骨线高度为突侧截骨线高度+两侧高度差,突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为长侧的外板打磨厚度+两侧宽度差。术前颏前点和颏下点均远离下颌骨长侧,而偏向突侧。下颌骨两侧标记点的高度、宽度及A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Go-W、Co-H、Ag不对称差值最大,可用于评价手术效果。30例患者下颌骨长侧Go-W、Co-H、Ag术前与术后的差值分别为(1.10±2.05) mm、(12.84±2.96) mm、(-17.75±5.16)°,突侧上述3个指标差值分别为(4.24±1.64) mm、(10.95±3.25) mm、(-14.87±5.14)°,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下颌骨双侧上述3个指标不对称差值分别为(-0.32±2.30) mm、(-0.02±0.37) mm、(-0.01±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下颌角不对称肥大可通过患者术前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设计,精确测量下颌骨两侧的差异,并能有效指导手术方式,提高患者双侧下颌骨的对称性,面部达到较好的美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称三孔法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临床使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院时间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共有肥胖症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称3孔法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指标数据评价包括: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通过治疗后随访,记录患者术后90天的手术切口恢复情况。结果:在一百五十位病人中,148个病人都已顺利进行了对称3孔法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治疗,成功率为148(98.67)。术后治疗良好;8例病人曾在术后出现脐部切口脂肪液化现象,后经数次换药后均已好转。而在此期间,这些病人均未发生消化道大出血、腹腔大出血或胃瘘的发生。术后90天的回访;患者对术后切口美容的满意度达到146(98.65%)。结论:对称3孔法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便于操作,与此同时,患者手术后的切口美容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乳房缩小整形术双侧乳房对称性的美学效果,提出一种基于手持式三维扫描仪的评估方法,实现乳房缩小术后理想的美学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要求行双侧乳房缩小术女性患者56例,年龄18~56岁,平均34岁。观察组27例术中行三维扫描,依据分析结果在乳房塑形过程中进行对称性调整;对照组29例术中未行三维扫描。术后3个月获得两组患者三维扫描数据,客观评估乳房对称性。6位第三方医师根据患者匿名照片从乳房对称性5个维度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乳房的对称性。结果观察组双侧乳房体积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组[35.26(20.01,55.61)比110.02(43.52,186.30) cm3,U=221.00,P=0.001]。评估者报告结果显示,观察组中乳房缩小术后衡量乳房对称性的5个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三维扫描技术提供可靠方法协助调整双侧乳房对称性,提高了乳房缩小整形术后美学效果。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合并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二次手术后急性肺梗死患者。10年前行第1次颈部脂肪瘤切除术,2年前肿物复发,复发后再次于全麻下行类似改良颈淋巴清扫术式,术后第3天出现胸闷、气促,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确诊肺梗死,经抗凝治疗及密切监护下肺血管血栓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颈部伤口愈合良好,打鼾、憋气症状明显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