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采用单次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0例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患者行单次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内科传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疼痛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WBC、NEUT、TRIG、CHOL、HDL-C、D-LDL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单次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有效、安全,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长,应用价值极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采用单次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0例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患者行单次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内科传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疼痛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WBC、NEUT、TRIG、CHOL、HDL-C、D-LDL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单次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有效、安全,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长,应用价值极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微柱凝胶法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于本院自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住院输血患者共6340例,全部运用微柱凝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并和在2008年10月-2010年9月未作常规进行抗体的筛查试验的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进行对比。结果在全部6340例患者血中,共筛查出抗体42例,其中,非特异性抗体10例,阳性率为0.16%,特异性抗体32例,阳性率为0.50%。在2008年10月-2010年9月未作常规进行抗体的筛查试验的输血患者5075例中,发生输血反应共6例,发生率为0.12%;而2011年2月-2014年2月,全部输血患者发生输血反应1例,发生率为0.02%,该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x2=9.023,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微柱凝胶法对于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可以确保临床安全输血,有效降低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剪脐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至12月出生的新生儿按出生顺序分为实验组B1,B2和对照组A,对照组新生儿采用传统的气门芯结扎脐带,常规护理,等待脐带残端自然脱落;实验组在气门芯结扎的基础上,于出生36h,48h后对残端进行二次剪脐。比较三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二次剪脐可缩短脐带脱落时间,减少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脐部护理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筛查方法对粘多糖贮积症(MPS)的筛查效能。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本院儿科及遗传咨询门诊就诊的72例可疑患儿的尿粘多糖筛查结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同时采用甲苯胺蓝显色实验法及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沉淀实验法对疑似MPS患儿进行尿液粘多糖筛查。结果显色实验法结果呈阳性患儿为25例,阳性筛查效能为72.22%(13/18),阴性筛查效能为100%(10/10);沉淀实验法示36例患儿结果呈阳性,阳性筛查效能为42.86%(6/14),阴性筛查效能为50%(7/14)。两种方法的阳性和阴性筛查效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苯胺蓝显色实验法是一种简单、快捷、灵敏的MPS筛查方法,值得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有利于提高该病检出率。
简介:目的探讨2013年WHO关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二级命名法的临床应用及相关问题。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16、Ki-67蛋白在111例宫颈良性反应性病变(良性病变组)、81例CIN1、39例CIN2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宫颈低级别及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二级命名法中,不同级别病变与p16、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p16在良性病变、CIN1和CIN2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92%、41.98%和64.10%,良性病变组与CIN1、CIN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良性病变、CIN1和CIN2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43%、32.10%和69.23%,CIN2组与CIN1组、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16和Ki-67蛋白联合检测:在良性病变、CIN1、CIN2组中,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11.71%、9.88%和43.59%,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7.21%、32.10%和20.51%;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20.72%、22.22%和25.64%;p16(-)/Ki-67(-)的表达率分别为60.36%、35.80%和10.26%。三组中p16阴性着色特点不同,Ki-67的阳性着色特点不同。结论p16蛋白联合Ki-67可以很好地区分低级别和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但其有赖于免疫组化判读标准的严格执行;同一级别不同的染色特点可能代表组织的不同生物学特性,但尚需大量的临床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两种方式的筛查效率。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孕中期孕妇,均应用电化学免疫发光分析法检测孕妇血清中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甲胎蛋白及游离雌三醇浓度,并结合孕妇的基本情况进行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按照临床筛查方法不同,将本次研究所收录孕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孕妇均应用三联筛查方法进行分析,对照组孕妇均应用二联筛查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孕妇的唐氏综合症的临床检查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探讨。结果观察组孕妇经产前三联法筛查,检查出有5例患者疑似患有唐氏综合征,其中假阳性率为2.9%,临床检出率为86.67%;相比较对照组孕妇经产前二联法筛查,检查出有3例患者疑似患有唐氏综合征,其中假阳性率为6.3%,临床检出率为60.00%。即观察组孕妇的临床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孕妇的临床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效果。结论观察组孕妇均应用血清绒毛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甲胎蛋白及游离雌三醇进行三联法筛查,其临床筛查效率相比较对照组孕妇应用甲胎蛋白及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进行三联法筛查更为显著,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减重训练及口服二甲双胍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减重训练治疗组设为对照组,减重训练和口服二甲双胍组设为观察组,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2组治疗后,多毛及痤疮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月经恢复正常对照组53.3%(16/30),观察组为96.7%(29/3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组空腹血糖值、体重指数、睾酮水平和黄体生成素水平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空腹血糖值、体重指数、睾酮水平及黄体生成素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7,0.0012,0.0020及0.0024).结论通过减重训练与口服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能有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目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方法.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可根据近远期目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