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文章主要是分析了在新时期下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新形势下门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4月这个阶段我们医院接收的门诊患者中的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针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针对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管理模式,着重针对护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或者不足进行探究,然后有效应对和处理,进而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新形势下门诊护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礼仪问题、门诊护理质量问题、门诊护理人员服务态度问题、门诊应急预案不完善等相关问题,在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全面护理管理服务,患者所呈现出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优于对照组, P值小于0.05。结论:针对门诊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的过程中,有效推行全面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着重针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漏洞进行分析和解决,及时提供针对性护理服务,这样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门诊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效避免或者减少门诊护理纠纷,因此这种护理方法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面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面部整形手术和注射操作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捐赠的19例(28侧)成人新鲜面部标本(男10例、女9例),对面动脉及其分支进行精细解剖,观察并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面动脉的类型、层次、与鼻唇沟关系、长度、直径、与口角距离、分支及颏下动脉情况。结果28侧标本均存在面动脉,起自颈外动脉,在下颌缘下方发出颏下动脉,上行至咬肌前缘跨过下颌骨进入面部,进入面部后分支情况多变。在整个走行过程中,面动脉发出颏下动脉100%(28/28)、下唇动脉100%(28/28)、上唇动脉100%((28/28)、鼻外侧动脉92.9%(26/28)、内眦动脉57.1%(16/28)。按血管走行可分为4型,Ⅰ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直接起自面动脉下段)8侧(28.6%),Ⅱ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为终末支)8侧(28.6%),Ⅲ型(无内眦动脉)10侧(35.7%),Ⅳ型(无内眦动脉和鼻外侧动脉)2侧(7.1%)。面动脉下段均位于表情肌深面,在口角外侧(26.0±5.0) mm处延续为中段,该段行走层次多变,可在表情肌深浅层中穿行,经过鼻槛水平后延续为上段,均位于表情肌浅面。24侧(85.7%)面动脉位于鼻唇沟内侧,4侧(14.3%)骑跨于鼻唇沟。面动脉上、中、下3段长度分别为(26.4±10.9) mm、(29.7±8.4) mm、(33.5±6.9) mm,上、中、下3段起点直径分别为(1.09±0.21) mm、(1.85±0.12) mm、(2.45±0.48) mm。面动脉在口角外侧经过,其与口角水平线交点到口角点的距离为(26.0±5.0) mm。上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8.0±1.4)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55.0±5.2) mm。下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17.1±11.1)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44.2±5.2) mm。颏下动脉起点直径(1.4±0.1) mm,颏下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距离为(34.9±2.6)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29.4±5.8) mm,距离下颌骨下缘(6.4±0.8) mm;在下颌骨中线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9.0±1.0) mm;在正中矢状面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8.4±1.0) mm。结论面动脉的类型繁多,但其分支和走行层次有一定的规律,其通常从咬肌前缘进入面部,在口角外侧经过,从表情肌深面逐渐走行至浅面,沿着鼻唇沟向上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掌握面动脉的解剖有助于安全实施整形手术和治疗操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山东省栖霞市中医院皮肤科收治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患者8例,年龄13~26岁,平均23岁。病程0.5~5年,脓腔直径0.5~4.0 cm。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毛囊及炎症浸润的周围组织,深达脂肪层。窦道两端,脓腔两侧,放入橡皮引流条,将引流条两端对合结扎。结果8例患者术后每日换药,并配合静脉滴注抗生素(头孢呋辛)至创面愈合,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患者术后1个月头皮出现数个小丘疹,疼痛,外涂聚维酮碘后丘疹消退,其余7例患者随访至2018年11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治疗困难,包括抗生素、维A酸、生物制剂、光动力、激光、手术等效果均欠佳。挂线引流结合手术切除是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 目的:氟化物联合喷砂预防根面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牙根面暴露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由门诊收集牙根面暴露患者,指导患者学习口腔卫生维护方法,一周菌斑染色后,将患者分为喷砂组与氟化物联合喷砂组,各55例。结果:两组患者预防前Quigley-Hein平均得分无明显差异;喷砂组患者预防后Quigley-Hein平均得分(2.02±0.02分)显著高于氟化物联合喷砂组患者预防后Quigley-Hein平均得分(0.98±0.03分),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氟化物联合喷砂预防根面龋,能够降低龋病菌斑扩展,提高患者的患齿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