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该院各个科室于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前来实习的护理实习生共80名纳入本研究中,依据实习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名。两组均行传统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加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对比两组学员实习后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以及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结果实验组理论成绩评分(95.68±3.32)分以及操作成绩(97.24±0.93)分,高于对照组(93.08±3.78)分和(94.43±4.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满意度分析中,实验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实习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分析中,对照组学习热情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立体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中,能够提升护理实习生的实习成绩,提升专业技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网络平台的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护理实践教学应用效果。方法以气管插管护理操作教学为例,研究对象为进入临床实践的学生,分别在两学年实习的学生中随机抽取各5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操作教学方法,实验组将课题组自制的微课,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发布,列出思考题目引导学生自学,再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比较两组学生在临床气管插管操作时的首次成功率、操作使用时间、考核评分、掌握该项操作最少次数。结果实验组学生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插管完成时间及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掌握该项操作最少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将微课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利用翻转课堂学生可快速掌握操作要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第1跖底动脉足内侧穿支皮瓣转移修复第1跖趾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山东省警官总医院骨科收治第1跖趾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2~61岁,平均40岁。均采用第1跖底动脉足内侧穿支皮瓣修复,皮瓣供区以刃厚皮片修复。观察术后修复效果。结果本组10例,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术后均获12~22个月随访,皮瓣无臃肿、破溃,患足负重行走正常。结论第1跖底动脉足内侧穿支皮瓣穿支恒定,切取简单,皮肤质地与周围相近,皮瓣切取后对足部血供无影响,是修复第1跖趾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简介:摘要产程的正确处理对于促进安全分娩、降低初次剖宫产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正常和异常产程的认识、管理,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和热点。2014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在《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中引入新产程的理念并推荐以宫口扩张6 cm作为活跃期的标志。而在2020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发布的《正常分娩指南》中,基于近几年发表的一些高质量的研究,则推荐以宫口扩张5 cm作为活跃期的标志。针对目前有关潜伏期与活跃期界定标准的争议,本文将对第一产程研究的发展史、特别是活跃期界定的变迁进行回顾及综述,阐明不同活跃期定义的依据及其变迁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就其对于临床实践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向临床医师更新产程处理中的理念,对产程的管理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以促进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为母儿安全保驾护航。
简介:摘要口腔罕见病患病率低、临床特征复杂,因此目前口腔罕见病的范畴尚不明确。为统一认识、提高口腔罕见病诊治水平,本名录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遗传病与罕见病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段小红主笔、全体委员讨论和通过,涵盖139种具有典型口腔和颅颌面异常特征的罕见病,涉及每种疾病的中文和简单释义,英文名称、患病率、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ICD-11)代码、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分类号及其对应链接、参考文献等信息请扫描二维码查询详细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翻转"式微课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115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同步教学的口腔医学专业12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教师通过"课前—课堂—课后"连环设计对实验组进行"翻转"式微课教学,对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授课。教学结束后,通过自主学习测试和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翻转"式微课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引领他们进入医学生物化学的自主学习中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结论"翻转课堂"和"微课"的结合对于促进课程教育方式转型、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调查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数目的临床情况 。方法:选择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6 月唐山市协和医院牙体牙髓科 门诊治疗的下颌第一磨牙患者 161例,含患牙 167颗。采用探针及 k锉探查发育沟 ,结合数码 x线片,分近中、远中统计下颌第一磨牙的根管数目。结果: M1,M2,M3发现 率分别为 0.60%, 92.22%, 7.19%; D1, D2, D3发现率 分别为 43.11%, 55.69%, 1.20%。结论:下颌第一磨牙近中、远中额外 根管的存 在增加了根管遗漏的机率,因此,提高下颌第一磨牙额外根管存在及查找意识非常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产妇第一产程使用非药物阵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时间段为 2018.10月 ~2019.10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产妇 15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观察组,并按照使用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不同时间段分为观察 A组和观察 B组,每组产妇各 75例,观察 A组产妇在潜伏期开始使用非药物镇痛措施,观察 B组产妇在活跃期开始使用非药物镇痛措施;另选取同期的 75例产妇作为本次实验的对照组,不使用非药物镇痛措施;对比三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和分娩疼痛程度。结果:观察 A组自然分娩率为 93.33%,观察 B组自然分娩率为 90.66%,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为 81.33%,观察 A组的自然分娩率最高,(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对比三组产妇的分娩疼痛程度,对照组产妇最高、观察 A组产妇最低,(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非药物镇痛方式在分娩期第一产程的应用,最佳使用时间为潜伏期,能够减轻产妇的疼痛程度,提高自然分娩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根据年龄(20 ~ 29岁、30 ~ 39岁、40 ~ 49岁、50 ~ 59岁)分层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进行CBCT检查的患者的数据资料各100例。400例患者中有324例CBCT数据资料符合标准,其中男166例、女158例,年龄20 ~ 29岁82例、30 ~ 39岁82例、40 ~ 49岁82例、50 ~ 59岁78例。统计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恒磨牙的根管数目、根管长度和根管弯曲度,并对不同年龄段根管长度、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距离及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距离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距离及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距离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通过对324例患者CBCT影像资料的分析得出,下颌前磨牙基本为单根管(647/648颗),仅见1例右下第一前磨牙双根管。下颌前磨牙弯曲度以一级弯曲(5° ~ 10°)和二级弯曲(10° ~ 25°)为主,前磨牙根管长度大多处于正常范围(15 ~ 25 mm),下颌第一恒磨牙弯曲度近远中根均以二级弯曲(10° ~ 25°)为主,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尖到根分叉的距离随年龄增长变短(F左侧=11.16,P左侧<0.001;F右侧=11.51,P右侧<0.001),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左侧=1.31,P左侧=0.19;t右侧=0.51,P右侧=0.61);下颌第一恒磨牙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的距离随年龄增长变长(F左侧=7.03,P左侧<0.001;F右侧=12.25,P右侧<0.001),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左侧=-0.64,P左侧=0.52;t右侧=-0.11,P右侧=0.91)。结论本研究中云南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相对简单;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形态复杂,云南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系统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所差异,但增龄性变化无区别,CBCT可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床边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儿科轮转的30名住培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15名,对照组15名。实验组学员进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床边实践教学,对照组学员则进行传统教学查房活动。两组教学活动均每两周一次,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相同病例,且指导教师相同。两组学员教学活动前完成小测验。经过6个月培训通过出科考核(病例分析和临床技能)比较两组学员培训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学员小测验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科考核实验组学员病例分析和临床技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学员逻辑思维和医患沟通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实验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员认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床边实践教学可促进学习主动性,帮助启发临床思维,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结论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应用于儿科住培学员床边实践教学,不仅强化了学员基础理论知识,更提升了他们的临床技能,尤其在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和掌握医患沟通技巧方面凸显成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课、 PBL、翻转课堂、 CBL、临床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心内科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择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山东大学 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 83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 41人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微课 (M) 、 PBL、翻转课堂 (IC) 、 CBL、临床 (C) 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42人。课程教学结束后,通过学生在理论考试、技能操作、专业英语沟通能力中的表现计算学生的综合能力评分,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心内科双语教学中的效果。结果:试验组的理论考试、操作考核、专业英语沟通能力、综合能力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5)。在满意度调查中, 85%以上的学生认可新形式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结论:基于微课、 PBL、翻转课堂、 CBL、临床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心内科双语教学中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过这一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