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在不同临床样本中的结核病诊断价值。方法使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肺泡灌洗液、局部穿刺液、腹水和脑脊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特异性基因IS1081,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比较。结果在荷菌量较高的肺泡灌洗液和局部穿刺液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敏感性比实时荧光定量PCR低(80%vs92%);在荷菌量极低的腹水和脑脊液中,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敏感性比实时荧光定量PCR高(34.6%vs15.4%),但特异性略有下降(80%vs93.3%);综合计算所有样本的敏感性,环介导等温扩增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无显著差别(56.9%vs52.9%)。结论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用于结核病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我科室收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过程中出现并发症进行分析,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使并发症得到有效的处置。方法患者在接受规范的免疫吸附治疗过程中、治疗结束后及拔除血液透析管路后72小时出现的并发症共11例进行分析和有效干预。结果通过科室医护人员的认真分析,干预措施得当,上述11例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未给患者、家属、科室和医院造成不良的影响和负担。结论通过免疫吸附治疗前加强医患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严密观察病情,正确进行管路维护等全面规范的护理和指导,免疫吸附治疗是一项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重大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11月在我院治疗的43例肝衰竭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和对照组23例(血浆置换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治疗前明显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B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TBIL、ALT、PTA比治疗前明显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B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ALB、TBIL、ALT、PTA治疗后下降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总胆红素下降能达36.95±11.91%,ATL下降达39.36±19.47%,改善PTA,白蛋白稍下降,5.04±4.28%,与血浆置换术比较,可取得相同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术后输少量白蛋白,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安全的方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肾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治疗,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结果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在经皮肾镜超声吸附碎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显著,能够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分别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诊断梅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465例门诊体检以及住院患者血清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检测所有血清标本的梅毒螺旋体(TP)抗体(TP-Ab),若检查结果显示TP-Ab阳性,应该再次采用RPR检测。其中252例疑似梅毒的高危群体,应该同时进行ELISA检测、RPR检测。结果本次研究的465例患者中两种检测方法均表示阳性者44例,其中梅毒潜伏感染者3例,确诊梅毒患者41例。95例TP-ELISA(+)RPR(-)患者中,梅毒治愈12例,梅毒早期感染者5例,其余原因不明。3例患者检测RPR(+)TP-ELISA(-),结果都属于RPR生物学假阳性。结论梅毒初筛适用ELISA法,梅毒治疗期间适合采用RPR试验法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将两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梅毒诊断正确率,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充分的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ECLI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的区别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RA患者和50例非RA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ECLIA与ELISA测定所有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水平。结果ECLIA法试剂盒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96.0%,ELISA分别为76.0%、78.0%;ECLIA检测抗CCP抗体的阳性率为42.0%,ELISA阳性率为49.0%,两种方法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检测方法总体符合率为82.2%,且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抗CCP抗体检测中,ECLIA灵敏度、特异性较高,优于ELISA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